全国“两会”圆满落幕攻坚克难最需汇集民智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开端在“两会”。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舆论普遍解读为,这次会议是对今年全面深化改革方案顶层设计的路径细化,是对实施改革“清障”和“加力”。
改革是一盘大棋,如何攻坚克难?每个人都要走好自己那一步。在“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向问题叫板,让人民群众为之叫好。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最需要汇集众智、凝聚群力,因为改革没有一个旁观者。
各省争当“一带一路”桥头堡
2014年“两会”期间,《服装时报》记者注意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总结2013年工作时:“我们推动开放向深度拓展……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第二次出现在2014年工作重点的部署中:“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这一战略最初是在2013年9月和10月,我国领导人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而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小组会议中,代表委员们针对如何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纷纷建言献策。“一带一路”再度成为国内外最为关注的经济话题之一。2014年3月10日,记者在查阅全国政协提案时发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吕建中提交了《关于“五丝”促进“五通”,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提案》,全国政协委员、长安银行监事长周新生提交了《关于顺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在西部设立3家左右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提案》……
记者发现,在西部9省区市的相关建设规划中,将承接地区产业转移、主打轻工纺织服装业加工基地等相关内容列入其中。
在纺织服装产业代表委员相关的提案中,记者发现,涉及“一带一路”的内容相对少一些,对于环境保护、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职业教育、实体经济发展、商业模式创新、电子商务、中小企业融资难、商业反腐乃至养老护理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多。
从短期来看,纺织服装产业或许不在重点涉及的产业层面,但从长远来看,未来“一带一路”进程中的很多项目,涉及的实体以及国家可能更多,开放性也更强。纺织服装产业在推动国内外地区经济合作发展的进程中也将逐渐找到新的增长点。
深化改革让资源充分流动
“自贸区”也成为今年“两会”绕不开的话题,如全国政协委员杨健提交了《关于上海自贸区率先推行金融综合监管创新试点的提案》……随着全国“两会”逐渐接近尾声时,此前关于自贸区建设的许多疑问开始揭晓答案,一幅我国自贸区建设的路线图开始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并开展若干新的试点。”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大背景下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主要是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制度红利和开放红利。到目前,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初步的评估是正面的。”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两会记者会上也曾作过类似说明。他特别强调,自贸区可以复制的是体制机制而不是优惠政策。
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看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目前已形成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比如负面清单管理方式,至于哪些行业列在负面清单中,可以后续逐步减少。从上海自贸试验区本身来讲,全国人大授权地方突破现有法律法规,试行市场准入开放,对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意义重大。但现在来看,市场准入开放又遭遇“边境后壁垒”,涉及更多相关法律法规。建议扩大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法律法规授权,提出市场准入障碍所涉及法律法规条款清单,由相关部门及时加以修订。
产业技术工人需要职业水准
记者发现,全国政协委员徐向东提交了《关于培养造就一流的产业技术工人的提案》。当然类似的提案内容还有不少。如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郑兰荪也提交了《关于加强企业技术人员在职学历教育的提案》。
徐向东表示,“光有一流设备,没有一流技术工人,很难生产出一流产品。”近期,民盟浙江省委会曾组织专题调研,分赴11个市发放1000多份调查问卷,和企业负责人、一线工人面对面交流。
“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产业技术工人的职业水准是关键要素之一。”徐向东建议,把产业技术工人的职业培训教育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工作来抓;整合相关部门的政策措施,突出政策红利,同时要建立监督落实机制,督促各类企业职工培训教育经费的足额提取;构建完整的产业技术工人培养体系,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校企共建专业、培训学院并与之联办“教学工厂”;严格落实规定工种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做到先培训、后就业,有资格、再上岗,加快建立由企业自主评价、社会化考评、专项能力考核、国际资格证书认证等多种评价方式组成的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化体系。
“产能过剩”扩展到新兴产业
在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提出了《关于运用市场化手段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的提案。农工党中央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的提案》……提案中指出,当前我国一方面产能过剩问题具有普遍性,不仅在传统产业,而且在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也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这也表明,近年来困扰多个产业发展的产能过剩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部分新兴产业领域的“产能过剩”,反映了产业在发展初期缺乏冷静思考和整体规划。一方面,新兴产业因其本身的“朝阳性”而的确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或潜在投资价值,从而吸引众多风险和投机资本进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由于在发展初期,相对于仍在“与时俱进”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市场应用规模显得相对狭小。
民进中央在提案中还指出,“产能过剩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已经不允许我们片面地保增长,必须坚定转型和调整的决心。”
中小企业仍面临严峻生存挑战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爱华,在今年“两会”召开之前,受当地中小企业委托,要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多说几句话。在3月4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召开的纺织行业“两会”代表座谈会上,徐爱华分析了目前压在我国中小企业身上的几座“大山”,成本高、融资难、市场竞争激烈和人才短缺……
徐爱华认为,在吸引人才以及留住人才方面,无疑大企业更有优势。相对而言,对于所需的核心以及专业化的人才,中小企业不仅很难获得,由于自身经营风险和不稳定等因素存在,他们为同等水平人才要付出的成本也更高。与此同时,由于进入门槛低,中小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更为激烈,撑不过3年死亡高发期的中小企业数不胜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融资难是广大中小企业面临的共性难题。
而在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永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的相关提案中指出,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资金”化解小企业融资困局。在马蔚华看来,利率市场化将使金融机构更加重视服务小微企业。
尽管如此,融资难、融资贵仍是当下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虽然我国不断出台政策促进金融加大服务中小企业的力度,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具有账目不透明、缺乏有效抵押、质押物等弱点以及商业银行基于赢利考虑,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