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线商业地产风险积聚 崩盘破坏力远超住宅
持续火热后,商业地产的泡沫越来越大。春节过后,苏州市政府发布了马年首个地方房地产市场新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商业房地产项目管理意见》,多年来一直脱离调控中心的商业地产首次被地方政府纳入调控范畴。
苏州率先向商业地产“开刀”的原因在于,2013年以来,在中心城区新建的20家购物中心中,有近半数经营情况不理想,不少商业项目“有场无市”,少部分还无法开业。此举是为了改变苏州市商业地产开发过剩的现状。
2月18日,苏州市住建局召开新闻通气会,表明此《意见》将于3月1日起试行,是针对部分开发商打“擦边球”的行为进行规范,保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与“限售”无关。
事实上,苏州商业地产过剩并非孤例。最近几年,随着商业地产投资热情的持续高涨,国内商业地产不仅数量大增,而且很多项目的经营境况并不乐观。
北京汉博商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暴雪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来每年有150~200家大型购物中心投入运行,但真正运营状况好的最多也就10家。也就是说,大多数新入市的大型购物中心的生存状况堪忧。
投资过热
最近几年,历次楼市调控政策从中央到地方、从限价到限购,无不紧盯住宅市场,商业地产由此成为开发商和消费者双向规避调控政策的投资洼地,加上各地新区建设热潮的推动,其发展势头迅猛。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9年开始,全国每年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完成额累计以同比超过20%的速度增长,2010年和2011年的同比增速甚至超过30%,高于同期住宅投资完成额累计的增速。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08~2010年,商业地产开发投资增加了2200多亿元,而2010~2012年,相关投资增加了4600多亿元。
一名商业地产研究人员表示,在全球十大在建购物中心规模最大的城市中,有8个在中国,成都、沈阳、天津等城市的商业地产过剩问题屡屡被业内提及。
自2013年下半年以后,在巨大的供应量面前,商业地产投资者经过上一年的“消耗”后,透支了购买力,成交量开始下滑。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郑州在建和立项的城市综合体已超过53个,并且具有很大的商业体量,少则几万平方米,多则几十万平方米。苏州市商业联合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苏州中心城区已建各类购物中心超过40家,在建购物中心超过30家,总量已超过南京。
判断城市商业地产泡沫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均商业面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核心城市,人均商业面积一般在1.2平方米上下,但苏州商业联合会的一份报告指出,苏州部分区域人均商业面积已经超过了3平方米。据苏州市商联会调查,2013年以来,在中心城区新建的20家购物中心中,有近半数经营情况不理想,不少商业项目“有场无市”,少部分还无法开业。
“井喷式”发展背后,是不同城市间的商业地产市场出现明显分化。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里,多数热点地块的写字楼、商铺供不应求,但是在众多二线城市,由于前期放量供应,需求不济,商业地产空置率居高不下。以写字楼为例,根据咨询机构世邦魏理仕的统计数据显示,成都、天津、沈阳等地的优质写字楼空置率超过40%,如果把范围拓展到整个写字楼物业,空置率还将大幅抬升。
英国《金融时报》引用的调查数据称,2012年中国大城市购物中心整体空置率上升,二线城市的平均空置率为10.5%,高于2011年的10.2%;一线城市的空置率从2011年的7.9%增加至8.4%。然而,针对商业地产(仅指商铺)的开发投资却源源不断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