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营业难尝 “夜经济”甜头
闪烁的霓虹、震耳欲聋的音乐、狂欢的人群,或是异域情调、灯红酒绿……在大多数人们心里,夜生活不属于大众,而是“小众”的专利。不过,随着几番风水轮流,城市里“有钱有闲”一族阶层的出现,必然带来“夜经济”的蓬勃兴旺。
但是,这能让商场在“白天”之外,收获第二茬庄稼吗?
商业“不夜城”即将现身北京城内。据了解,位于朝外商圈的悠唐购物中心将可能在年内引入夜店、酒吧等新业态,而营业时间也将延长到凌晨。
如今,受到电商冲击,各个线下商场都在力求突破,寻求差异化以便在销售战中增加砝码。悠唐购物中心副总经理刘敬表示,商场有足够的体量,可以吸纳更多业态,以便更加全面。但为了寻求差异化竞争,同时考虑到周边聚集大批白领客群的特点,悠唐除了加强餐饮、儿童业态外,今年将可能引入夜间营业商户。
“营业时间也不再是以前的早10点到晚10点,而是尝试全天候经营,初期悠唐晚间营业时间计划到凌晨2点。” 刘敬介绍道。
消费者“很保守”
观察一个城市的经济状况,一个简单便捷的方法就是体验它的夜生活,城市夜晚灯光的亮度和它的GDP往往是成正比的。“你会考虑凌晨逛街吗?最晚的购物时间是几点?”北京毋庸置疑是一个超级都市,然而近日,《服装时报》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人们对夜间消费的热情却兴致缺缺。
在受访者中,25岁到30岁的女性占绝大比例。这本应该是夜间消费的生力军,却只有不到3%的人对夜间购物表示出了兴趣。“平时工作比较累,下班回家看看电视剧放松下就好了。”在外企上班的张小姐说道,“虽然上学的时候没什么钱,但那时候可能会和同学逛商场,现在晚上要真想休闲,还不如去后海喝茶,比较有情调。”
半数以上受访对象表示最晚购物经历发生在晚上8点~9点,“一般都去购物中心吃晚饭,吃饭之前其实都把想逛的逛了,吃完饭再看其实就是‘溜食儿’。”31%的受访对象表示,最晚的购物经历出现在9点~10点;而在夜间10点后购物的受访者则寥寥无几。“10点之后也就一两次,因为要唱通宵歌曲,预约的时间还没到,所以就逛到了商场关门。”
其实,早在去年,位于上海淮海路的IAMP商场就率先打出“夜行消费”的口号,新鸿基地产租务总经理冯秀炎表示,之所以选择在上海尝试夜行消费模式,是由于不论是上海本地的年轻白领还是外资企业外籍专业人士对更多元的国际品牌选择、夜行消费有需求,且对购物体验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经过几个月的运行,消费者买账的似乎也并不多,“也就五楼六楼餐饮娱乐人多点,其余的大萧条!”有消费者在微博“吐槽”。
另外,由于北方气候、商场环境、成本等各项因素的制约,业内认为,在北方市场复制夜间购物中心的可能性并不大。针对相关问题,刘敬认为,商场需要增设更具吸引力的体验业态满足定位客群的需求。目前,悠唐购物中心已有影院、量贩式KTV等常规体验业态,为了让消费无缝隙,商场才考虑引入酒吧、夜店等补充夜间消费空白。
延长营业时间还需时机
当然,不可否认,延长营业时间的成功案例也不在少数,此前,新世界百货、北京apm等商场也尝试过“不打烊”营业,获得了不错的客流与销售。而许多在圣诞、“十一”等节假日延长营业时间的商场更是赚的盆满钵满。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齐晓斋指出,面对日益壮大的电商队伍,夜间消费无疑是实体商家与电商竞争的一件新武器,“电商的一大优势便是没有消费时间上的限制,但是,网上消费依然无法满足消费者交流互动的需求。比如说,晚上购物的同时想吃夜宵,这就是电商没法做到的,但夜间消费却可以满足消费者。”
不过,其实商场的营业时间延长最根本的不是消费者支持或者不支持,而是决定于城市的生活节奏。实际上所谓的生活节奏,就是整个城市的作息时间。目前,国内白天工作时间从上午9点或者8点开始。早上较早的工作时间决定了头天夜晚那些有工作的人不可能玩得太晚。所以不难发现,购物中心、百货店延长营业时间的成功案例总是紧邻节假日发生。
消费习惯的改变还需要靠商家的引导。“消费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消费模式逐渐为大家接受的过程中,商家也需要作出更多消费内容上的创新与调整。”齐晓斋解释,夜间消费并不是日间消费简单的时间上的延长,而是必须具有与日间消费不同的特色。“当这种消费习惯形成之后,周围的商家也会争相效仿,互相补充,从而形成一个夜间消费的商圈,实现共赢。”
显然,点亮购物中心的“夜经济”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作为市场经济下自负盈亏的商业企业而言,是否开展夜间经营,要考虑经营成本,如果客流和收入不能支付夜间的成本,采取夜间经营就是不可取的,只有做好万全准备才能稳中求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