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金30年”,你会是收获者吗?

进入2014年,虽感经济体制改革春风阵阵拂面,但纺织企业身负外部因素及自身转型压力,对经济形势和自身发展的预期并不乐观。因此,在近日举行的中纺圆桌论坛第九届年会上,当有经济学家信心十足地宣称,纺织业将在调整转型中迎来新的发展黄金期时,业界人士不禁扪心自问:谁是那个有准备的人,谁是那个“做对了”的人,谁能够笑到最后,最终收获那一桶金?这场论坛好似一架望远镜,让与会者在现实的骨感里眺望到未来的丰满;又好似一只万花筒,为众人描摹出五彩缤纷的产业新前景;还好似一个放大镜,让我们看清了行业必须破旧立新、调整突破的惯性与瓶颈。现在,就让我们与您分享其中部分精彩观点与独家分析吧。

宏观形势判断:全面深化改革将纺织业带入新的历史发育期

贾康:领会三个“核心概念”

发挥混合所有制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这三个核心概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接。

第一个核心概念是第一次明确提出现代国家治理理念。“治理”二字不同于之前的管理调控:管理调控强调的是自上而下,而治理强调的是多元主体互动,以最大的包容形成一套制度安排和机制链接。

第二个核心概念是《决定》中多次出现现代市场体系。这是首次提到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我认为,现代化国家治理必须匹配现代化市场体系。

第三个核心概念是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从这些要求来看,显然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也关乎一系列改革当中攻坚克难和协调配套的问题,它服务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让统一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促进社会公平和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建设。一句话,它服务和支撑改革全局,是我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和中国梦最须抓住的制度红利。

政府的所有作为必须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政府在现代财政制度的约束下,既不越位,又不缺位,使其职能合理化,做其应该做的事,从而使现代市场体系能得到最好运行,使现代国家治理发挥出潜力和活力。

这个逻辑链接下,我们看到,三中全会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新政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混合所有制概念。当然,混合所有制经济并不是我们创造的,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比如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早就提出,很多国家的经济都是混合经济,这种混合经济既包括公有制也有私有制,既有政府部门也有私人部门,既实行计划调节也实行市场调节。

这种混合所有制发展将会成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因为它们更具有活力,更具有创造力,更能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因此这就意味着通过引进非公经济、非国有资本,可以有效地改造国有资本,可以保证国有资本掌握国民经济大的方向不迷失,在保证国民经济命脉的同时,又能激发国有资本的活力。

姚景源:四大压力悬于当下

全面改革五位一体

中国经济现在正处在转型关键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过去一些经济政策副作用的“消化期”。因此我们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是经济下行,增长速度放缓会带来诸多问题,比如说就业压力增大,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降低。二是产能过剩,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表示,要改造和提升一批,消化一批,淘汰一批,转移一批。但化解产能过剩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损失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而经济下行又是一个压力,国家还要稳住经济增长速度。所以,对于中国经济来讲,这是个难题。三是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增长方式,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转变增长方式。四是地方债务的风险,很多地方政府寄希望于土地溢价来偿还债务。同时,有些地方政府借钱干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无效益工程,且偿还意愿不强。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改革,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五位一体的改革当中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今后凡是符合市场发挥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机制体制将得到加强,凡是阻碍、束缚市场发挥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改革的对象。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中国的纺织业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历史发育期。发挥市场配置对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那些依赖行政垄断、特殊资源的行业将会遇到严峻的考验,而纺织行业过去就是在市场经济下摸爬滚打得到发展的,今后纺织业的发展环境将会得到更进一步优化。

行业现状判断:新旧增长模式转换关键期已经来临

张燕生:“五个转换”势在必行

“五缺”瓶颈亟待解决

《决定》中有一句话:要站在一个历史的新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对纺织人来讲,我们究竟站在什么样的历史新起点上?

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大幅升值,到目前已累计升值36%。同年,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制度取消,但中国纺织行业受制242条款,仍面临贸易制裁和冲突,货物到港却不能上岸。2012年要素成本上升,全球需求萎缩和产能严重过剩,棉花价格倒挂,人民币升值加速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摩擦加剧和欧美的再工业化所产生的产业回归和产业对外转移。

但是,2012年纺织业研发创新支出占GDP比例的增长是过去10年最好,城乡新增就业是过去10年最好,纺织人过去10年的表现告诉我们,谁早结构调整谁就早主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突然发现过去几年纺织人确实站在了用改革调整,转变方式来赢得生产率增长的新时期。

现在纺织产业正处于新旧增长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2012年是新旧发展模式的临界点,以往30多年的低成本驱动模式、简单模仿模式、大规模生产模式、粗放高碳模式、制造主导产业的模式,正在转向要素优化组合模式,创新驱动模式,高品质、小批量、定制和电子商务模式,低碳模式,以及研发与市场主导产业的模式,解决技术、人才、订单、融资和规范秩序等瓶颈问题,纺织业将迎来新的“黄金30年”。

当前,纺织产业转型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瓶颈问题。这些瓶颈我称为“五缺”。

第一缺技术。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开放创新,通过全球合作来解决我们缺技术的问题。其次是引进来,把美、日、欧先进的技术理念、管理理念、发展理念,先进的创新过程,先进的创新实践引到国内。再次是本地化,以满足纺织转型发展对技术的需求。

第二缺人才。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怎样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发现,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变得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迫切。

第三缺订单。跨国公司的采购网络由过去的中国下单,卖销全球,开始转变为在我们周边下单,产品内销中国。这个时候我们面临着怎么做渠道,怎么做网络,怎么做品牌的问题。

第四缺资金。如何将资金在合理的财务成本基础上进入纺织产业,怎么解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问题,怎么能够为落后地区纺织业发展创新提供中长期的融资产品、市场和渠道。

第五缺规范。前35年“转轨、转型、摸着石头过河”。下一个阶段,无论是企业、行业,还是整个国家,都要走向法制,走向公平竞争,走向透明。未来35年纺织业会发展成什么样的愿景?要由纺织人一步一步用行动来探索和实践。

高勇:“四难”当道变数颇多

稳中有增来之不易

2013年我国纺织业发展整体较为平稳,呈现稳中有增的态势。但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去年对企业而言是很困难的一年,分析主要原因,原因有四方面:

一是我国纺织工业已进入到持续低增长的发展阶段。从去年我国纺织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长看,形势似乎较好,但具体到纱、布、化纤、服装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增速明显放缓。在计划经济时期,工业的增长一定要远高于全国GDP的增长,才能拉动支撑全国GDP的增长。现在尽管第三产业的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但去年的现状是纺织工业增长率不能完全完成国家赋予纺织工业的需求。同时,去年的投资增长率也大大下降,这也成为行业运行困难因素之一。另外,原料对整个行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棉花国家收购政策一直延续下来,持续的国内棉花差价对纺织业造成巨大的影响,致使棉纺行业比其他行业受到的冲击更大。

二是企业结构的调整。当前形势,造成订单、利润,包括产能都向大企业集中。尤其在棉纺行业、针织行业、服装行业比较明显。

三是整个行业的节能减排形势愈加严峻。目前,节能减排工作大致可以归结为三方面,一是节能、二是减排、三是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和再利用。在节能方面,我们有很多新经验,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所以,中纺联环资委近几年做了很多培训、咨询活动。

四是纺织业终端——电商、网上零售,规模越来越大,造成一部分服装企业的销售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总的来看,2013年纺织工业呈现稳中有增的发展格局。2014年整个纺织行业形势仍然是以“稳”为主,尽管仍然会“稳中有增”,但更是“稳中有变”。一是因为原料有变化,二是化纤产业结构调整前几年积累下来的问题,这一两年已经陆续显现。

关于内需市场,我认为也存在一定变数,对于服装、家纺类消费品,如果不提高农村的消费水平,内需就很难调整。

改革重点方向判断:找准支点,发掘纺织行业新的比较优势

孙瑞哲:规模和效益并举

坚持可持续发展

纵观纺织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条非常清晰的主线,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就是,主导产业、主流产业、永续产业。

首先,纺织工业是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化初始阶段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主导产业,而且在这个阶段,它也是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领导行业。

其次,纺织工业也是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的主流产业,是经济和就业的支柱产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虽然不同国家的分工在调整,但是发达国家并没有把纺织丢掉。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纤维产业和产业用纺织品仍然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德国的纺织机械现在仍然占据了全世界纺机市场的将近1/3。韩国的印染业现在都没有丢掉。

再次,纺织工业应该说是信息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永续产业,也是我们社会经济转型的基础行业。社会上有一些声音,说信息化时代,像纺织工业这样的制造业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被边缘化,中国应该把关注点放在高新技术、信息化产业等方面。对此,我认为:制造业不应被歧视,没有制造何来商贸?产业不应被忽视,没有产成品,哪来消费品?

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基于比较优势。中国纺织产业在过去30多年中具有劳动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那么,下一步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是什么?我认为包括两个方面:规模和效益并举和可持续发展。首先规模和效益并举,没有规模作为基础,我们就谈不到产业的强,特别是面对现在如此之大的市场容量,必须以规模作为基础。但是,下一步规模效益并举,一定要把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为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环节。通过劳动生产力的提升促进效益的提升。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既有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友好,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同时也有在消费过程中如何形成对我们品牌的消费黏力和品牌忠诚度。

贾康:纳入全球视野

全面改革发展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结合纺织行业,当前最实的一条线索就是攻坚克难,冲破利益固化藩篱全面改革。纺织工业的发展实际上需要更充分的与外界互动。我们注意到,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是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当前有一个说法叫“制造业重回美国”。这个重回不是简单的回,而是升级版的回。有分析说,中国纺织业的元素要流入美国,这意味着我国纺织业在美国本土上将有新一轮的升级,这些都是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和外部互动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因此,要使我国纺织工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将其纳入全球视野全面发展。

斯坦芬·克劳斯:控制成本提高效率

自觉追求环境友好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在调整中站稳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我想应该是技术创新。控制劳动成本、提高生产率是目前需要我们做的。其中提高效率最为重要,我们要从工人效率、生产程序、工厂布局、运行时间方面进行提高。另外就是要防止浪费,节能实际上不是负担,而是行业发展的趋势。这使得企业必须要进行更新和改造,使自己对环境更加友好。

业内声浪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 端小平

2013年行业运行呈现“难、稳、乱”三个特点。难,产能增长,而开工率却持续下降;低增速和高库存逐步成为一种常态。稳,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来看,行业总体效益有一定增长。乱,大家看不清方向,不知道何去何从,当然,这也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容易产生的现象。

对于产能过剩问题,按照2020年全球化纤总量的预测,我们还有很大的生产空间。从2010年、2011年化纤行业报表可以看出,超出了传统化纤业应该有的利润。这说明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之间一直在发生系列波动,这个波动就要我们思考如何深化改革。

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 陈志华

在2013年各方面因素不利的形势下,印染行业还是交出了相对不错的成绩单。从行业具体情况看,取得这样的成绩是跟几个主要变化有关。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一些数字化技术开始得到企业的重视;行业准入工作进一步得到推进;结合淘汰落后产能,行业先进装备的比例得到提高;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以及生态安全方面的工作也有所提高。

行业目前主要以加工为主。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达3600多亿元,但实际上这里边相当大一部分属于工业增加值,如果要减少单位产值的排放,从行业自身来说,应该延伸产业链,改变营销模式。要加强原料采购、研发,以及销售环节,尽可能的增加直营比例,这是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点,也是协会动员企业转型的一个方向。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 李陵申

2013年,就行业自身发展而言,遇到了一些困难。一是2013年行业投资效率下降,在产品高端化过程中,投资成本急剧增加,使得投资效益远远不如10年前的水平。二是低端产能集聚造成市场混乱。三是耳熟能详的品牌几乎没有。四是市场控制能力弱,在下游没有话语权。五是跨部门衔接难度大。

德国的服装、家纺和产业用分别占30%、20%和50%,整个产业非常发达,在建筑材料方面、军事领域、生物医用领域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今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论坛还是以医用为主,现在的血管实验仅停留在动物身上,要用在人身上,可能还需要10年,20年。所以,产业用纺织品未来市场非常广阔,但是前进过程中困难也非常多。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 王茁

从市场消费角度看,现在的市场消费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已成定局,而且可能延续较长时间。价格方面,2013年零售价格增长不到1%,预示着服装未来可能趋于性价比更为合理的态势。出口方面,处于量少价增的态势,这应该是一个利好。行业未来的发展正步入创新转变的关键时期,尤其做内销的品牌要强调终端,强调产品创新。原来我们出口价格低,在全世界具备竞争力,现在生产要素改变,需要我们在工艺上、制作上,包括营销模式上具备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形成一种加工型品牌。

目前我们进入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企业品牌国际化问题。这不单是市场国际化问题,它包括资本运作国际化,市场运作国际化,供应链生产国际化,产品开发、设计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的问题。那么,我们的大型企业,在国内各个地方占领市场已经不足以支撑未来资本市场的诉求,未来的发展除了练内功、增加产品竞争力、增加内涵式增长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