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评潘石屹随李嘉诚撤资上海:商业地产分化趋势日显

凤凰财经综合 据南早中文网分析,斥资41亿元投资近三年后,仅溢价11.26亿元,SOHO中国就将上海两个项目打包抛售,引发市场对内地商业地产大亨潘石屹撤资上海的广泛议论,而随着银行信贷紧缩逆袭楼市,内地商业地产的分化趋势也日渐泾渭分明。

与一度以300亿元“光速进军上海”相反,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表演了一出“反转”戏码,开始主动收缩在上海的布局战线。

据内地媒体《证券日报》报道,有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41亿元的投资成本,加上近三年的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等财务费用,SOHO中国出售上海的SOHO海伦广场和SOHO静安广场的盈利空间并不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这意味着潘石屹看淡上海商业地产,与李嘉诚抛售陆家嘴[-0.31% 资金 研报]上海东方汇金中心暗合,有紧跟李嘉诚,收缩上海投资战线的意图。

潘石屹在回应有关事件时表示,“我们在上海投资了近500亿元,占SOHO总量的75%。”他说,SOHO中国正在调整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的投资比例,将加重北京的投资力度,使北京和上海两地达到平衡。

但《证卷时报》援引多名业界人士认为,2012年SOHO中国宣布由销售转向持有的转型战略转型后,资金链偏紧,近两年抛售北京部分项目尾盘和上海资产是为其转型做现金支撑,颇有无奈之意。

对于SOHO中国转型的潜在影响,市场对此反应不一。

瑞信认为,SOHO中国出售上海项目将可减低负债。

但摩根士丹利表示,下调SOHO中国每股资产净值预测及目标价7%,及分别下调2014及2015年盈测11%及14%,反映出售SOHO海伦广场及静安广场的每平方米均价较预期低。

该行认为,SOHO中国短期内不太可能扭转劣势,重申评级「减持」,目标价由5.8元降至5.4元。

收缩上海战线

据报道,2009年,SOHO中国首度进入上海。此后,在2009年-2011年期间,潘石屹以“光速投资”之势在上海扩张。2011年当年,SOHO中国耗资约154亿元围猎上海中心区域,这一收购总额比2010年上升了149%。

直至2013年底,潘石屹称,SOHO中国在上海的投资已经达到500亿元,占SOHO总量的比例达到75%。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至2011年,潘石屹在上海的扩张之势颇显凌厉,但其在上海的发展可谓并不顺利。2012年年初,SOHO中国在上海被指欠薪,SOHO中国在上海的一名销售总监和多名业务员指责SOHO中国在上海的薪资模式不合理,拖欠员工薪资。此外,这也折射出SOHO中国进入上海后“水土不服”的问题浮出水面。此后,为了争夺外滩8-1地块,SOHO中国与上海本地巨头复星对簿公堂,二审结果是SOHO中国败诉。而在上海静安区东八块地块的争夺中,SOHO中国败北,失手于美资房企。

至此,有业内人士预测,潘石屹上海投资受阻后,无奈之下紧跟李嘉诚脚步,开始主动抛售上海资产,收缩上海布局,而且不排除继续抛售上海资产的可能性。

商业地产现分化趋势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商用物业持有模式的土壤,一个是资金成本,一个是土地成本。如今影子银行又让内资压力非常大,上述两个要素构筑的土壤都十分贫瘠,要是境内企业没有便宜的融资渠道更是寸步难行。

报导指出,SOHO中国上海两项目易主金融街[0.22% 资金 研报],似乎也释放出了这样的一个信号:在资金面逐渐收紧的大环境下,商业地产的分化也会越来越严重。

报道指出,2014年初,银行信贷紧缩逆袭楼市,银行利率上浮,放款放慢,导致开发企业对於资金的需求度迅速提高。部分开发企业或由於过去拿地用力过猛丶消耗资金过多,同时销售层面面临周转率下降丶资金面短缺的危机。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在货币政策转向的背景下,SOHO中国“转型还是明智之举的”。

张宏伟认为,在货币政策转向的背景下,商业地产快速销售的热情减缓,开发商资金风险倍增。此时,拥有比较充裕现金流并且经营管理经验较丰富的开发企业才能实现“强者恒强”;反之,若开发商没有充裕的现金流支持持有物业,将会增加财务风险,且减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