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场市场日益艰难 便利店将迎“马太效应”
随着大卖场市场的日益艰难,看似前景不错的便利店市场早已“暗战”不断,青岛的777便利店、南京的旺仔便利店都相继传来了关店资金链断裂的噩耗。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的被吞并了,有的倒闭了。那么,下一个又会是谁?便利店的马太效应是否已经到来?
“尽管现在我们已经有400多家店,大多集中在深圳、东莞,但是未来切入新城市也不排除用并购合作的方式。”深圳市中业爱民便利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代鸿昌对记者表示。
如果说珠三角的中业爱民只是有想法,那么在长三角就已经有企业在这么做了。在浙江经营多年的十足便利店就在去年已经通过合作的方式,将当地市场排名第二第三的便利店企业进行整合,并迅速将自己的门店扩张至1500多家。其相关负责人就表示,通过后台统一采购与配送,不仅提升了企业经营效率,也大大节约了成本,同时避免了恶性竞争。
你死我活
“如果乔玛和富德这样的便利店再不转变,很有可能面临关闭。”熟悉深圳便利店市场的洪飞(化名)告诉记者。
资料显示,乔玛便利店隶属于成都富港百货集团,目前在深圳开出了5家店,而富德便利店的东家则是金融投资商深圳富德控股集团,其旗下一共30家门店,但在深圳市场也只有5家店。
然而,在经济发达的深圳,大大小小的连锁便利店品牌超过20家,既有实力强大的外资企业7-11、OK便利店,也有内资大佬美宜佳,还有包括百里臣、中业爱民在内的很多深圳本土品牌。
对此,代鸿昌告诉记者,深圳、广州的便利店非常多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相比北方更为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也让人们的夜间活动很多,为此催生了很多夜间经济。繁多的便利店,也让深圳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
对于乔玛这样门店非常少的便利店,洪飞透露,它们的经营业绩并不理想,尤其在近两年人工和房租涨的非常厉害的情况下,它们由于门店数量的劣势无法达到规模效应,无论在采购还是物流上都没有优势。再加上母公司主业不在此,资源、经验,甚至熬下去的决心都不如专业便利店企业。
北京商业经济协会秘书长赖阳更是直言,便利店不是谁想做就做的,它不是缩小了的超市,甚至更加复杂。如果准备不足,很容易陷入瓶颈,在长期无法盈利的情况下走进死胡同。这就必然导致优胜劣汰,要么被吞掉、要么关门结业。
其实,早在2012年,东莞天福便利店就展现出“凶狠的”一面,一举吞并了拥有160 多家便利店的“利的”。东莞另一家巨头上好便利店,其扩张过程中也先后拿下当地的好友、百川、富通和天天多等便利店品牌,得以迅速壮大。
而在便利店竞争同样激烈的长三角,便利店之间的兼并合作也已经显现。2013年,浙江十足商贸有限公司就先后与民丰、当家人达成合作,将采购、会员、仓储物流等后台项目进行打通,形成统一系统。
对此,尽管其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是合作,各自的品牌保持不变,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与收购其实没什么差别。
暗战从未停止
2013年,零售业并购案不断,而面对便利店市场的战火,是否也向即将面临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呢?
对此,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共同发布的《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2012-2013)》显示,日本三大便利店企业7-11、罗森、全家占据了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而目前在中国,市场集中程度远没有那么高。
北上广深一线市场便利店市场内外资共存,而太原、西安、南京、东莞等二线城市的便利店大多以本土企业为主。
代鸿昌对此也表示认同,便利店不像其他业态,无法快速盈利,而且需要耐心与决心。“现在很多企业都属于玩票性质,特别是深圳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包括顺丰快递。”然而,完全做直营在当前成本高涨的背景下,如果运营不当,商品组合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很容易出现资金供应链方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本土很多做加盟的便利店管理松散,导致“连而不锁”,根本无法发挥规模优势,更别提在物流配送、消费者数据分析等方面挖掘利润。这也导致了很多便利店企业在各自为战,跨区域扩张。从珠三角地区目前的情况就可见一斑。
但是,另一位拥有1000多家门店的便利店企业领头人付欧(化名)却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国的便利店发展已经开始步入另一个阶段,特别是在现在大卖场受挫,小型店受宠的情况,从竞争走向兼并联合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如他分析的那样,随着市场的成熟,各地的品牌便利店品牌会越来越集中,这种现象已经在个别省市显现。例如便利店发达的广东东莞,经过不断兼并联合,目前主要是美宜佳、天福和上好三家争霸。
他也坦言,未来人力租金等成本会继续上涨,人力成本将提高5%~10%,租金上涨虽有所减缓,但依旧是高位慢行,对此今年公司的投资成本将会有所压缩,较去年降低10%,但扩张态势不减,计划新开门店300~500家。
此外,在便利店行业的兼并联合从未停止,只是很多企业不知名,大家不了解而已。未来这种现象在便利店行业也会越来越多。
尾大不掉
便利店市场暗潮涌动,但上述报告却表明,拥有1000家以上门店企业的单店平均年销售额为168万元,利润率仅0.3%;规模最小、只有300家以下门店的便利店品牌单店平均年销售额却能达到最高的269万元,利润率2%。
正如业内人士分析的那样,盲目扩张,很容导致“尾大不掉”。
赖阳也表示,7-11这样的外资企业靠密集开店降低了物流成本和营销成本,但国内企业的精细化程度不足,物流和供应链系统不完善,特别是在消费者需求研究上的短板,让目前很多便利店的日营业额无法与外资企业竞争。这种情况下摊子铺得越大,成本就会越高,扩大亏损。
这个观点得到了代鸿昌的认同。他告诉记者,中业爱民今年计划从打造内功出发,注重管理和商品结构调整,提升单店盈利能力,降低开店速度,计划开出新店100家。
据他透露,目前中业爱民平均毛利率在22%左右,低于目前便利店平均水平,但由于采取以加盟为主的紧密型管理,400多家门店中有九成以上为加盟店,由公司统一管理、采购、配送,加盟店从开店到经营都由公司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指导。由于公司直营店少,成本低,目前企业正处于盈利的状态。
“7-11虽然1992年就在深圳开出了第一家店,但目前也只有150家店”,洪飞也指出,尽管如此,每月超过5000万元的销售额却让内资便利店艳羡不已,而内资便利店普遍达不到单店单日销售额过万的业绩。
这也意味着内资便利店在买店入市、扩张开店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实力,特别是经营内功,特别是在最后一公里的布局上。全家董事长潘进丁就表明,随着通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型态已经开始改变,数位服务成为便利商店业下一个战场,如网拍付款/取货、线上游戏点数购买、虚拟电子钱包等,都是接下来的发展机会。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加入了移动支付大军,例如7-11、美宜佳、十足。“目前我们也将上线移动支付,为顾客提供更多便利。”代鸿昌表示,代收快递、自提等业务早已成为便利店标配。
只是,如何超越盈利性,利用好手上的资源,平衡规模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便利店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