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足球管理学

成立将近四年,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就完成了在亚冠联赛的成功冲顶,而其背后是一个类似“切尔西式”的“土豪三级跳”:“冲超”成功——中超三连冠——称霸亚洲。这样高效的“帽子戏法”,即使从管理学专业视角来看,其公司治理、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创新,也都可圈可点。为此,我们分别从这些方面组织了专业的管理学解析文章,让恒大冲顶不仅只是一次足球领域的狂欢,更成为实实在在的精彩管理案例。

许家印的经济学

经济学意义上的恒大成功经验在于,真正回归到现代公司治理的本源上,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委托代理机制使资产价值最大化。

恒大夺冠,观察家们认为是资本和市场的胜利。然而经营有道且财大气粗的企业家不在少数,缘何唯独许家印的球队能够夺冠?所以仅是做“市场化”解读,显然模糊了焦点。推而广之,观念和战略摆在面前,企业家的“临门一脚”怎么踢,里面大有学问。

控制权定生死

长期以来,中国足球发展不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行政化、国企式的管理背后缺乏一个最后的“剩余控制者”。

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两项权利,简单地说,就是处置资产的权利和获取资产收益的权利。企业对剩余控制权做出清楚的安排,才能物尽其用,否则就会陷入无主财产被竞相恶性开发的陷阱。

实际上,中国足球就一直深陷这一陷阱不可自拔。足球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工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然而在旧体制下,中国足球成为“无主财产”和各方力量的利益攫取场地,足球事业本身无法依照规律连贯发展。另外,差劲的表现又在中国球迷中形成差者愈差的马太效应,致使足球相关的商业运作乏力。

2010年3月1日,恒大集团买断广州足球俱乐部全部股权,俱乐部更名为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从组织治理的层面,许家印彻底解决了球队的剩余控制权问题——这是Shleifer等经济学家认为的公司治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迈出这扎实的一步后,恒大就可以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改造这支球队了。一方面作为掌握控制权的一方,恒大有积极性为足球这个长期工程做投资。比如:买断股权后,恒大不惜重金使之成为中国足球界的一颗明星。另一方面也使恒大可以在西方足球俱乐部的基础上进行商业模式的探索。如:虽然巨额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回收,但是因为拥有全部股权,作为“东家”可以灵活地开发衍生品,利用恒大冰泉等产品快速获利。而不管是长期投资还是恒大冰泉营销,从长期来讲又反过来支持球队走向更远。

索取权定兴衰

奠定了剩余控制权的基础后,让谁来管理资产、怎么管理资产和如何分享收益就成了未来资产价值的决定因素。

许家印是个擅长寻找剩余索取者的人。把企业管理理念引入俱乐部后,许家印并没有自己冲向前线,他能相信专业的团队,比如支持李章洙、里皮对球队绝对的管理权。所以,恒大所经历的实际上是允许合作者,以剩余索取者身份从零开始探索球队的治理。

随着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组织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逐渐分离,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人并不一定具有让资产增值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良好的管理需要建立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的权利安排和利益分配模式,也就是经济学上讲的委托代理机制。

经济学意义上的恒大成功经验就在于此,真正回归到现代公司治理的本源上,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委托代理机制使资产价值最大化。然而反观那些球队运作失败的案例,要么是缺乏一个最后的“剩余控制者”,要么就是试图将一套“成熟”但不适应球队的管理制度嫁接过来。这都属于根基不稳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