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商海外拓展市场存短板 商超占榜7席

多半中国零售企业缺乏全球化视野,美国德勤最新公布了2014全球250强零售商,屈臣氏、苏宁云商、国美、大商集团等13家企业入围。尽管与2008年仅四家中国零售企业入围相比,今年中企进榜数已有较大突破,但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零售企业仍未跟上脚步。

中国“霸主”难出国门

尽管跻身全球零售商250强,但中国企业难以“称霸”全球。报告显示,进榜的屈臣氏、苏宁云商、国美、大商集团等13家中国企业中,仅屈臣氏、京东等三家企业进入10个以上国家开店,而七成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仅为个位数,这与国外入围250强企业平均进入10个国家市场仍存较大差距。位居60名的苏宁云商和82名的国美仅走入了两个国家;上海友谊集团、大商集团、重庆百货等百货商超甚至还未迈出国门。

来自北商商业研究院的分析显示,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多数能够在全球市场保持领先地位的企业,都已将发展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不过,与之相比,受供应商资源、企业品牌影响力、经营模式等多重因素困扰,国内零售企业难脱枷锁,始终在“大本营”周边打转。

以广百股份为例,去年初广百股份关闭了成都门店、6月又关闭了武汉门店、2012年广百关闭了深圳的惟一一家门店。走出去又撤回来,广百股份解释称,收缩战线的主要原因是广百作为区域型百货公司,支持公司跨区域发展的供应商资源有限;同时,目前国内市场仍呈区域性特点,各区域都有强势的同行企业,公司跨区发展品牌影响力较低,成本较大。

东北大鳄卓展集团也是一个在外埠市场的失意者。进京三年,“北京版”卓展购物中心始终难以复制在东北市场的成功。2012-2013年,卓展购物中心先后两次宣布开业,但时至今日这家商场仍未实现整体亮相。

商超占榜7席

尽管眼下传统零售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但从《2014全球零售250强》榜单中入围的13家中国企业来看,商超仍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榜单中占据了7个席位,其中,重庆百货和远东百货异军突起,首次进入全球零售250强名单。

不过,在德勤方面看来,尽管这些零售企业仍呈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但部分零售商是依靠廉价出仓来保证盈利,对于亚太区来说,除日本外,其他地区零售业已不见前两年的两位数增长态势。

连续五年入围全球零售250强的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联集团”)今年意外落榜,数据显示,百联集团在2009-2013年间,从第101一路上升至第59位,并于去年蝉联中国内地上榜企业的第一位。频频变更的人事调整或是导致其落榜的主要原因,据了解,去年8-11月底,百联集团高层不断换血,并于12月初宣布,将投资1亿元商品资源发力O2O。百联集团去年的财报显示,除旗下第一医药的净利润有所增长外,其余三家公司利润均出现下滑。

专业店去“主业化”

苏宁云商、国美再度进入榜单,只是与往日不同的是,进行“去电器”化、重组集团架构、发展物流、开出银行等一系列“脱胎换骨”的苏宁云商依然保持了19.6%的零售收益复合增长率,而昔日“劲敌”国美复合增长率却从22.4%下滑至5.1%。

正见品牌研究中心总监林一凡表示,作为最接近消费者的终端业态,零售业是最应该发生变革的行业,也是最容易发生变革的行业,但遗憾的是大部分传统零售企业普遍存在“重经营轻战略”、“重服务轻品牌”的问题,在强调稳健发展的同时,少了些许变革的决心和勇气。

近年来,随着国内零售业的迅猛发展和外资零售商的不断涌入,企业开始呈现综合化趋势:单一业态渐渐发展为多业态;单一业务逐渐拓展为多元业务;单体商超企业也逐步壮大,成为集团化零售商。在这样的商业背景下,“百货”、“超市”、“商场”、“电器”等词汇已经不足以承载公司全新的业务特性。从战略描述和品牌定义的角度,企业需要增加品牌的包容性,拥抱即将到来的零售业新特性。

电商首度杀入

电商巨头京东以142位的名次成为本次惟一入围前250强的国内线上企业,这也是其首次进入榜单。京东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这样的排名显示出京东的全球化布局已初见成效,今后京东将朝着国际化的方向继续努力,国际化已成为京东2014年的五大战略之一。据了解,2012年京东就上线英文版页面,去年首度向海外招聘“管培生”并推出全球包邮服务,国际化野心可见一斑。目前,京东已迈入81个海外市场。

实际上,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国际知名度早已成为电商巨头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阿里旗下支付宝已获得跨境支付业务试点资格,京东日前也发力跨境电商,今年内将在俄罗斯和东南亚地区建立仓储。在线外贸平台敦煌网CEO王树彤表示,中国外贸电子交易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领先性,在电子商务时代,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商走出国门是必然趋势,但要因地制宜地适应海外市场的消费习惯与文化差异,这样才有可能提升用户黏性,提高在当地市场的知名度。

(来源:北京商报作者:刘宇周雪昳卢亦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