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能恒天然战与和:赔偿数额协商不成撕破脸

达能和恒天然,这个企业分别代表乳制品行业下游产业和上游原料提供方的两座奥林匹斯山,在去年八月之前,作为合作伙伴曾经亲密无间,如今却因为去年八月发生的肉毒杆菌乌龙事件而对簿公堂,两方的合同同时也宣告终止。

达能无法接受恒天然7000万元人民币赔偿,恒天然也不甘掏出达能期望中的23亿元人民币“善后款”。“启动法律程序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但达能已给对方足够的时间,我们必须保护自己的利益,希望得到一个公正的赔偿,启动法律程序是必要的一步。”达能中国区新闻发言人褚文说。

但在行业人士看来,“打”或许也是为了未来的“和”。某乳企法律顾问向南都记者表示,涉及到名誉、品牌的诉讼,经常都是旷日持久,达能与恒天然并非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最后庭外和解可能性大。

上游出事下游挨板

2014年刚开始没多久,在巴黎当地时间1月8日,达能宣布将在新西兰高等法院启动诉讼,同时在新加坡启动仲裁程序,达能借此向恒天然索赔,要求对方赔偿肉毒杆菌乌龙事件对自己所造成的损失。

事件回溯至五个月以前,去年8月2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宣布,根据恒天然的上报,该公司的工厂生产约28吨浓缩乳清蛋白粉疑似含有肉毒杆菌毒素,这些乳清蛋白粉作为原料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饮料等产品,八家企业受牵连,达能、雅培、娃哈哈甚至可口可乐都牵涉其中,这些企业紧急启动召回程序,仅在亚洲,就召回了几十万罐奶粉,另外再加上经销商的退货,相关企业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然而26天后,检测结果却显示,此前检测出的并非致病菌肉毒杆菌,而是一般不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梭状芽孢杆菌,即恒天然生产的原料中并不含有肉毒杆菌。这份结果的出炉非但没有平息这场风波,反而激起多方不满。

“我们收到消息的时间,其实和你们差不了多少。”有涉事乳企内部人士李明(化名)对南都记者透露,在恒天然首次发布肉毒杆菌的消息之前,当时有些高管还在国外,忽然就收到消息,然后马上就铺天盖地了,一点反应时间都没有,而之前恒天然方面没有任何消息给到厂家。“作为合作了这么久的供应商,这种处理方式很不合适,这个事情,假如提前一两周告诉我们,很可能就是另外一种局面,或者现在的局面至少也没那么糟糕。”

在李明看来,恒天然把疑似含有肉毒杆菌毒素的问题抛了出来,但其产品又不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而是需要达能、雅培这些终端产品生产商去直接面对消费者,解释、召回,还有种种善后事宜,“等于是他出事,最终板子却是大多打在我们身上”。

此外,这起乌龙事件的缘起,并非恒天然自检查出,而是涉事企业之一的达能首先发现了一些问题。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去年8月25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明确指出,达能专门设定的一项客户标准要求中,含有针对还原亚硫酸盐梭状芽孢杆菌(su lp h ite - re d u cin gclostridia,SR C)的筛查检测。由于恒天然的相关产品未通过这一测试,才引发了后面的一系列事件。

其他企业也发表了类似看法,指责恒天然在对外公布之前,没有对下游企业进行有效沟通———企业在与恒天然签订的合同中,白纸黑字写明了有关质量风险需及时告知的条款。

而在恒天然看来,此前发出的预防性召回仍是正确的选择,面对可能的风险,他们迅速行动,公开透明,仅仅用一周时间就把一个潜在的全球食品安全控制了。

达能的损失

风险控制住了,但对达能等奶企的负面影响短期内却难以消除。

据达能在去年10月份发布的三季报,也就是肉毒杆菌乌龙事件后,迄今为止达能的唯一财报,截止到去年9月,达能营收同比增4.2%至52.6亿欧元,增长低过市场预期的4 .8%,并且创过去4年最低增速,达能还同时宣布下调了2013年全年销售额和利润率目标,将全年销售额增长预期下调至4.5%-5%.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2013年年初,达能对2013年全年的销售额增长预期为“最低5%”。达能旗下多美滋中国新帅包博睿(Boris Bourdin)在2013年12月份的媒体见面会上透露,受恒天然错误警报的影响,达能集团2013年三季度营养品业务业绩下滑明显,预估这一事件致使其全年销售额损失3.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8.90亿元),利润损失2.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3.12亿元)。

达能集团首席执行官弗兰克·里布(FranckRiboud)在此后对外发布了一份声明,宣称:“达能集团第三季度的表现反映了恒天然疑似污染在亚洲仍有余波影响。如今,我们显然能够估计到余波影响,包括短期的财务影响以及重获声誉的资源和时间。”

近些年在中国卖得顺风顺水的达能旗下多美滋品牌更是损失惨重,包博睿表示,多美滋在中国重振业绩可能需要3-5年时间,另具一位不愿具名的乳企高层对南都记者透露,根据A C尼尔森提供的2013年前11个月的统计数据,多美滋的市场份额排名已经由2012年的第二掉到第四。

有美股分析师对南都记者表示,达能的这份声明已然表明,达能认为它的业绩大大低于预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恒天然的肉毒杆菌疑似污染事件,虽然后来证明是乌龙事件,实际上恒天然的产品并未受到可能致命的肉毒杆菌污染,但是在亚洲地区,尤其是在中国,消费者对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视已经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尤其是在婴幼儿配方奶粉领域,企业哪怕之前的品牌形象再好,一旦出现关于这方面的负面新闻,大量消费者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迅速地转向其他品牌的奶粉,短时间内产品销售量就会被拉低很多,即使企业事后做出澄清,这种负面的冲击也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另外一家奶粉企业雅培三季报显示,中国所在的国际市场同比收入增幅只有4 .9%,远远低于包括一二季度在内的前9个月的12.6%.

但相比达能的高调“喊冤”,雅培对于此事的相关内容披露甚少,中国区的相关负责人对此事也三缄其口。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事件发生的三个月后,也就是去年的11月,雅培在中国高调推出其美国俄亥俄工厂生产的奶粉:美版Sim ilac,在其宣传中,除了同类奶粉习惯强调的“原装原罐进口”以外,“美国奶源”被放在醒目的位置,有奶粉代理商认为,“美版Sim ilac,在宣传营销上处处贴上美国的标签,也有特意与此前新西兰奶源的产品做切割的意味在其中。”

协商不成撕破脸

一起质量乌龙事件,闹到最后撕破脸对簿公堂,显然是双方起初都不愿看到的。

达能中国区新闻发言人褚文对南都记者透露,从去年9月开始,达能就与恒天然进行协商,重点在于能得到他们的保证,此类事件今后再不会发生。“我们希望看到,所有他们提供的产品能符合最先进的食品安全程序,与客户之间能做到完全透明,还有就是对我们的损失提供赔偿。”

去年9月24日,达能向恒天然公司发出争议通知书,达能认为,恒天然在肉毒杆菌检测上闹的乌龙,致使达能在全球8个市场召回产品,其造成的重大损失,理应得到恒天然的全额赔偿。

此后,双方开始了各种形式的多轮谈判,然而,多个来回拉锯,谈判却几无进展。恒天然坚称它的流程和质量管理没有问题,恒天然只同意拿出约850万欧元“善后”———这与达能的全额赔偿要求相去甚远,达能坚持其为此事损失了2.8亿欧元。

恒天然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斯在2013年12月初的股东大会上透露,官司似乎已经不可避免,史毕根斯说,“就与达能达成协议一事上,恒天然连月来持之以恒地工作,例如加强保障原料供应安全,但是反复证明谈判并不管用,我们只有两种方法来了解这事情,要么就是赔偿,要么就是法庭上见。”在当时,受牵连的其他7家企业基本已经和平解决,达能成了最难啃的骨头。

20 13年12月中旬,达能副总裁劳伦·萨基(Laurent Sacchi)写信给西奥·史毕根斯,要求恒天然在年底前提出一个赔偿方案,这也是达能最后一次试图通过协商方式解决问题,然而还是没有结果,这个法国食品巨头终于坐不住了,一纸诉状告到新西兰高等法院。

褚文告诉南都记者,“达能不可能无休止地谈下去,这个事情总要有个解决,启动法律程序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但达能已给对方足够的时间,我们必须保护自己的利益,希望得到一个公正的赔偿,启动法律程序是必要的一步。”

恢复合作遥遥无期

达能的两起诉讼公布之后,恒天然马上做出反应,恒天然声称,“自该事件发生以来一直在与达能进行商务协商,并对协商最终未能避免法律程序深表失望。恒天然目前正在研究达能提出的索赔要求。恒天然对己方所持立场仍然充满信心,并将积极响应任何诉讼。”

至于为何针对一起事件有两起诉讼,达能方面解释道,“根据双方签署的供应合同条款规定,我���在新加坡就双方争议提请仲裁。达能另一起诉讼的对象是恒天然的母公司,它并不是供应合同的签约方,因此其行为不受该合同的约束。他们主要负责处理本次肉毒杆菌乌龙事件,包括相关的检测过程等。因此,我们在新西兰高等法院向其提起诉讼,该法院负责审理此类大规模的商业纠纷。”

对于肉毒杆菌乌龙事件,恒天然坚持其正当性。史毕根斯表示,“恒天然最初委任A gR esearch的皇家研究院来进行独立测试。当时,基于AgResearch向我们反馈的检测结果,我们别无选择,必须立即向监管机构汇报,并与客户一起发起全球预防性召回。尽管集团上下对产品最终确认无污染倍感欣慰,但恒天然此前发出预防性召回仍是正确的抉择,因为确保食品安全始终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当初,A gR esearch的检测结果显示,涉事浓缩乳清蛋白存在肉毒杆菌,而肉毒杆菌是有可能产生毒素的,因而我们决不能放过任何风险。”恒天然同时不忘强调,它在其所有生产场所均拥有世界级的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质量保障体系和健全的检测制度,对此恒天然有坚定的信心。

此外,按照史毕根斯的说法,“恒天然认为由于形象损失而导致的天文数字式的损失是没有依据的,恒天然的律师认为该公司根本没有法律责任,即使有,也是微不足道的责任。”

恒天然股东委员会主席则认为,“达能其实在圣诞节就铁了心要把恒天然告上法庭,这纯属是商业的决定。”

新西兰国内的奶农组织则对这起诉讼表示担心,其新闻发言人表示,“希望双方能最终达成庭外和解,因为一旦由法官来决定是非,将导致两败俱伤。”

虽然目前达能并未透露索赔的金额,但外界估计,将不会低于达能估算的运营利润损失,即2.5亿欧元,而恒天然2012-2013财年税后净利润为4.5亿欧元左右,假如达能的索赔要求成立,将至少吃掉恒天然年净利润的一大半,对于恒天然的11000名奶农(同时也是该公司的股东)来说,这意味着每人要承担至少两万欧元的损失。此外,达能目前也已经终止了和恒天然的现有合同,虽然双方都未明确表示未来不再合作,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恢复合作遥遥无期,就在达能诉讼公布当天,恒天然股东基金的股价下跌了1.71%,根据新西兰当地媒体披露,有奶农对恒天然管理层对于此事的处理明确表示不满。

恒天然难以取代

达能与恒天然的关系破裂之后,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要寻找新的供应商。

据法国《回声报》报道,此前在全球市场上,恒天然为达能提供了15%的奶粉,对于提起诉讼之后的原料供应,达能方面表示,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与供应商合作,包括欧洲、美国及大洋洲的其它供应商,其正常生产不会受到影响。然而,目前恒天然占据全球乳制品三分之一的市场规模,因此,某乳企奶源方面的负责人对南都记者表示,“对于达能这样用量巨大的食品巨头来说,全球除了恒天然外,能为其稳定供应高质量奶粉的企业其实也不太多,譬如荷兰的皇家菲仕兰坎皮纳(R oyal FrieslandCam pinaN .V )、澳大利亚的范迪门斯(V anD iem en‘s Land)和丹麦的爱氏晨曦(A rlaFoods)。”

有消息称,达能公司已经用同为新西兰乳企的萨顿集团(Sutton G roupLim ited)作为恒天然的替代者,并与之签订了新合同,至少将为达能旗下品牌可瑞康提供原料。但该说法暂未得到达能官方确认。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恒天然的替代者其实不太好找,主要就在于成本,“单新西兰一个地方,有不少企业都能给达能提供奶粉,但是在高质量下能否维持低成本是主要问题。”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研究员宋亮对南都记者说道,“恒天然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在同等的高质量下,能够做到价格比别人低,也只有达能这种全球供应链足够庞大的食品巨头敢于面对替换供应商所带来的成本,一般企业一旦与恒天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便很难替换。”

“现在采用恒天然奶源的奶粉企业绝大多数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乳业专家王丁棉告诉南都记者,“恒天然的原料粉优质、低价、营养成分好,且讲信誉。而欧美奶源,一是出口量不足,二是运输成本太高。”

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尤其如此。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目前每年进口的奶粉中,有80%来自新西兰,这其中又有至少七成是恒天然的,换句话说,恒天然向中国出口的奶粉,接近中国每年奶粉进口总量的60%.宋亮透露,恒天然供应中国的奶粉约70%以上用于含乳饮料、烘焙食品、糖果快消品等,用于婴幼儿奶粉原料的不到30%.

多位乳业业内人士以及法律界人士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均表示,达能诉恒天然的案件,是乳业史上首次针对乳品安全乌龙事件提起索赔的诉讼,由于没有先例,因此未来官司的走向目前还难以判断。某乳企法律顾问认为,此类涉及到名誉、品牌的诉讼,经常都是旷日持久,而且很多都是扛不住了最终选择庭外和解,就本案而言,达能与恒天然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未来也不排除有继续合作的可能性,因此,有可能最终选择庭外和解。

[观点]

为什么检测一开始会出错?为什么初级产业部的检测用了不到一个月,而恒天然检测了三个月,结果还是错的?———新西兰绿党领袖拉塞尔·诺曼

这是整个新西兰的尴尬。一遍遍地核实信息,但结果却是错的,影响极坏。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新西兰贸易部部长蒂姆·格洛泽

受恒天然错误警报的影响,达能集团2013年三季度营养品业务业绩下滑明显,预估这一事件致使其全年销售额损失3.5亿欧元,利润损失2.8亿欧元。更重要的是,此次事件对我们的品牌声誉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我们希望得到一个公正的赔偿,至于具体金额,由法院裁量。———达能集团官方声明

当初,AgR esearch的检测结果显示,涉事浓缩乳清蛋白存在肉毒杆菌,而肉毒杆菌是有可能产生毒素的,因而我们决不能放过任何风险。恒天然认为,由于形象损失而导致的天文数字式的损失是没有依据的,恒天然的律师认为公司根本没有法律责任,即使有,也是微不足道的责任。———恒天然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斯

新西兰为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国

A新西兰26%

B欧盟26%

C美国12%

D澳大利亚8%

E阿根廷4%

F其他24%

资料来源:中国奶协、OECD、国金证券研究所

[链接]

恒天然屡“掉链子”背后

新西兰奶粉在中国广受追捧,这个弹丸之地因为奶粉成为中国众多奶爸奶妈眼中“流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目前国内市场份额前十的奶粉中,半数都曾经或者仍是恒天然的“甲方”,美赞臣、惠氏、多美滋都包括在其中,新西兰奶粉在中国俨然成为优质且安全的奶粉的代称。然而,从2011年开始,恒天然产品接连在质量安全上“掉链子”,就在肉毒杆菌事件发生之前,恒天然就已经闹过一次双氰胺,而且该事件中恒天然也涉嫌瞒报。

就在上周,恒天然因为奶油产品抽检发现大肠杆菌疑似超标,从而在新西兰北部地区启动召回,总共需要召回9000瓶奶油,而在此之前20年间,恒天然从未在大肠杆菌上出过类似问题。

有乳业专家认为,这是恒天然的高管换血、战略转向所导致的结果。资料显示,2011年,恒天然将其全球的高管团队进行了更换,新任高管清一色为投资、咨询专业背景,鲜有乳品行业经验。

2012年,占恒天然合作社总股权20%的股东基金在新西兰股权交易所上市。这个股权重置计划曾经受到持股奶农的反对。虽然目前奶农们持有合作社100%的股份,但股权置换开始引发质疑。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恒天然从2011年开始背离了合作社的传统模式,逐渐转向它不擅长的以投资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这就为日后安全事故频出埋下了祸根。

这一次肉毒杆菌乌龙事件,并没有牵扯到国内的奶粉企业,这接二连三的事故,对采用进口奶源的企业来说并不轻松,有乳企高层心有余悸地告诉南都记者,假如这一次事件有国内企业牵扯其中,销量可能马上就会跌掉大半,然后就一蹶不振,其实最理想的方式还是有自己的奶源,但是就成本、企业实力以及消费者信任度来说,由国外奶源换为国内自有奶源,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