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大外贸 “促转型”政策力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外贸企业关于今年国际市场需求形势的预期有所回升,初步估计我国出口增长可能达到10%。但是,企业经营的困难局面仍难以改变,我国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压力持续存在,加大“促转型”政策力度至关重要。
企业对2014年出口增长的预期略有回升
根据课题组2013年秋季(10月)企业问卷调查结果,在全国200家受访企业中,预计2014年出口增速将略有好转或显著好转的企业达到56.5%;比2013年春季(5月)调查结果提高近10个百分点;预计将略有下降或恶化的企业所占比重只有4.5%,同比减少7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对今年出口增长的预期有所改善。
企业谨慎乐观的原因首先在于手中订单出现好转。调查结果表明,出口订单同比增加的企业比重由 2013年春季调查的50.7%提高到66.0%;持有6个月以上中长期订单的企业比重达到32.8%,比2013年春季调查结果提高11个百分点。
近期全球经济形势向好进一步印证了企业预期的变化。一是继2013年二季度增长率时隔6个季度由负转正之后,欧元区经济2013年三季度再次实现小幅增长;由于债务削减和结构改革有望取得进一步成果,2014年可能走出衰退,全年实现1%左右正增长。这对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回升将产生较大影响。二是美国受前一阶段政府停摆和债务上限问题拖累,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指数较2013年二季度高点有所回落;但也存在一些利好因素,房地产市场表现依然良好,失业率降至7.2%的四年半以来新低。 2014年尽管可能存在QE退出风险,由于金融市场稳定,房地产市场持续复苏、失业率下降、财政赤字削减速度放缓等积极因素的影响,预计美国经济复苏趋势仍不会改变。三是日本目前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扩张还在继续,通胀率达到1.1%新高,显示经济活力有所增强;2014年日元贬值效应减弱、消费税率上调,将加大经济减速风险,但对全球经济的不利影响较为有限。四是美欧经济双双复苏企稳,将有助于带动新兴经济体出口和经济增长。总体来看,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将高于2013年,我国的出口形势可能略有好转,达到10%左右增长水平。
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趋势仍将持续
国际市场需求可能出现一定好转,但我国企业面临的困难仍将有增无减,企业出口成本上升是其中一大突出问题。问卷调查显示,71%的企业反映2013年年底出口成本比2012年同期有所上升,高出2013年春季调查结果20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服装行业成本上升企业比重高达83%,这已经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较大影响。持续的人民币升值是造成企业出口困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2013年1—10月我国人民币综合实际有效汇率升值达4.4%,而其他金砖国家货币贬值幅度在3.4%—7.7%之间,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亚国家也普遍出现贬值。
在上述因素的挤压下,我国外贸企业的出口利润率普遍偏低。课题组在深圳调研时发现,企业普遍反映出口效益持续下降。深圳机电商会表示,目前许多企业出口仅能做到盈亏基本持平,出口退税成为维持少量利润的主要来源。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问题尤其突出,一些服装鞋帽生产企业出口商品定价仅相当于本企业同类产品国内销售价格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原因在于出口大多数靠贴牌生产,定价权掌握在外方,交易价格被严重压低。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部分大众消费品零售价格低于我国国内同类商品市场价格;进口来源也发生较大变化,中国制造的比重开始下降。这表明我国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按照合理利润定价,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2011年以来已经连续两年回落,今后可能进一步下降;拉动出口增长的作用将持续减弱。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有所上升。但这些产品多数依靠加工贸易出口,品牌和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带动国内企业收益增长的能力相对有限,今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弥补劳动密集型产业贡献率下降的负面影响,将取决于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进展。
贸易便利化措施应实现常态化和机制化
一是关于减免出口法检费用及法检目录的政策措施,企业普遍反映对降低出口成本产生了较大作用。各国通常对进口商品实行严格检疫检验。我国出口环节的商品检验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得到进口方认可,往往造成重复检验,增加时间和企业成本。建议通过扩大免检范围等方式,逐步减少法检目录,直至取消绝大部分商品出口法检要求。
二是关于促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对于推进外贸服务业态创新、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物流、通关、融资、退税等便利服务具有积极作用。但目前海关、商检、国税等部门尚未形成针对综合服务业的特别管理办法。建议相关部门对通关、商检、退税等环节的企业信用评价、处理标准等现行规定进行适度调整,进一步完善综合外贸服务业的促进政策体系。
三是关于“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企业通关便利化措施,在实际执行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出口商品跨关区移动时相关海关之间的协同配合尚不完善。建议进一步加强海关监管的政策协调力度和统一规范,将通关便利化措施落到实处。另外,深圳等地海关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集中报关模式,有利于提高通关效率和降低监管成本,并减少企业成本。但实际做法与要求企业业务单据一一对应的现行规定并不符合,面临调整压力。建议就此开展专题研究,必要时对相关规定进行调整和完善。
四是关于控制物价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助于缓解出口综合成本上升压力,抑制人民币综合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今后应保持较大实施力度。另外,从实际购买力来看,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已经存在高估现象。建议适度调整调控目标,采取措施抑制人民币名义汇率上升趋势,为保持综合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创造条件。
进一步加大“促转型”政策力度
一是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在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创新基础上,统筹规划国内特殊区域发展布局,对各地具有特定试验功能的自由贸易园(港)区方案做到“成熟一个、批准一个”,力争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大的突破,为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二是完善企业对外投资促进体系。企业“走出去”,既有利于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跨境配置市场营销渠道、技术等战略资源,同时有利于提升中国制造、服务和品牌的全球影响力、带动国内出口。本次问卷调查中,四成企业将生产和订单向海外转移作为长期策略的首选,比例高于其他选项,表明国内企业具有对外投资的较强动力。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促进体系建设,在减少行政审批、提供信息服务、加强便利化措施和国际协调合作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扩大服务业开放。深化服务业开放是消除发展瓶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需要。通过上海自贸区建设先行先试,是我国在推进服务业全面开放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但目前由于实施范围所限,难以为区内服务业投资者提供服务于国内消费者的便利条件。应通过设立服务业开放功能园区,进一步拓展试验区实施范围,为服务业投资准入放开积累有效经验。
四是鼓励贸易方式和业态创新。国内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显示了贸易方式和业态创新所产生的巨大市场效应。政府应抓紧研究制定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配套政策,鼓励运营商不断创新和拓展业务、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服务型企业,激发各类外贸服务参与者的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