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煎中药者称部分从业人员不懂药材知识
家住省城下元附近的王女士有便秘的毛病,每年都要吃几个月中药调理。过去,她都是抓服中药回家自己煎;现在,街上有了代煎中药的药店,为了图省事,她便把抓回来的药交给了代煎的药店。可是,喝了几次,总觉得味道没有自己煎得浓。王女士心生疑问,11月19日,她拨打本报热线询问:街上代煎的中药有没有问题啊?
接到王女士的反映,记者走访了省城街头部分代煎中药的药店。结果发现,一些代煎中药的药店,“麻烦事”还不少:不要处方,交钱就给煎;缺斤短两、偷梁换柱成潜行规;顾客多了可能就不清洗煎药器;火候、时间掌握不当……
记者调查
好些药房交钱就给煎
街头代煎的中药能放心吗?记者前往太原市代煎中药店比较集中的并州路、双塔街进行了调查。目前,代煎中药的药店分两种,一种是只煎自己药店售出的中药,煎药免费;一种是不管消费者是在哪儿购买的中药,不要处方,只要交钱就给煎。这些药店都使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的煎药器,可以设置煎药时间、火候、温度等,而且多服药能同时煎,十分方便,快捷。
记者在并州路附近的一家药房看到,里面有三四台煎药机,只有一个工作人员在忙碌,一会儿往进放药,设置时间,一会儿清洗机器,还要收拾药渣,显得有些手忙脚乱。这位工作人员说,现在人们工作繁忙,选择药店代煎方式的人不少,有时一天能煎上百服中药,他们这里的机器基本上是不停歇地运转。
在并州路、双塔街附近,一些药店悬挂的“代煎中药”、“免费煎药”的牌子十分醒目,记者随机走访了七家代煎中药的药店。只有两家大型药店表示,煎药讲究太多,他们只负责煎从自己药店售出的药品,因为本店售出的中药有处方,而且有专业药剂师监督,能保证百姓用药的安全性。而其他五家药店,均是规模较小的药店,外带中药每服一般只要交2元到3元的费用就给煎,也不需要出具处方。
自曝内幕
不卫生图省事做手脚
几经周折,记者联系并采访了一位从事代煎中药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他向记者透露,在街头代煎中药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缺斤短两、偷梁换柱,器具清洗不干净,火候时间不到位等现象。
这位业内人士介绍,一些药房在煎药前,会对药材做手脚,缺斤短两、偷梁换柱几乎成为了一种潜在的行规。“比如说顾客带来12克药,煎药的时候就顺手抓出1克半克的,顾客也发现不了。抠下的药材,他们就拿回家自己泡水喝。遇到一些好药材,就换成药效差不多价格更便宜的。”
提到煎药后清洗的过程,这位业内人士说:“通常都是用自来水涮一下,不仔细用刷子刷。遇到人多的时候,煎完前面顾客的,马上就放下一位顾客的药。”当记者提出器皿清洗不干净是否会影响下一服药的效果时,该业内人士点点头说:“这是肯定的。另外,有些不规范的药店为了赚钱,什么药都煎,不作登记,不开凭证,出了问题又想方设法地推卸责任。”
当记者还了解到了煎药方法,她介绍:“一般煎药的地方都是对外封闭的,煎煮时间、火候、药量和水的比例全凭工作人员自己控制,顾客完全不知道。有的工作人员不具备相关的药材知识,就是把药放进去煮热了事。有的药需要用文火,有的则必须用武火;有的时间可能要久些,有的则要先浸泡一段时间才能再煎;有的不能装袋,可药店对这些根本就不管不顾,只图自己省事。”这位业内人士说。
中医专家
煎中药还是得多讲究
太原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吉庆介绍,煎中药是有很多讲究的。首先,要选择好器皿,一般不主张用锡、铁、铜锅煎煮,因有些药物用锡、铁锅煎煮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目前通用的煎药工具有加盖的陶瓷砂锅或、不锈钢锅,但要注意煎药时应加盖密闭,否则挥发性成分散失很多,也会影响疗效。其次,在煎药的过程中要掌握好火候,通常感冒药要猛火急煎,而补药则要用慢火,这样药效才能发挥出来。同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药品,在下锅的时候也是有时间要求的,有的需要先煎,有的要后下,还有的是在中间放的,放置的时间不同,最后的药效就有差别。第三,清洗器具也很关键,有些药材是不能同时使用的,如果发生“撞车”很可能导致重大事故,所以煎药的时候一定要将器皿清洗干净。
药监部门
没有进行过专项检查
政府行政部门对街头代煎药店是如何管理的呢?太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代煎中药是一些药店推出的便民举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对此没有相关规定,国家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但必须在时间、卫生、火候等方面符合煎中药的条件。
目前,太原市市区内共有400余家大小药店,中药店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药监部门每年会对这些药店进行两次以上的检查,规范其经营行为。但没有对代煎中药进行过专项检查,今后将加强监督,进一步确保百姓用药安全。
3
便利店卖红牛 要领许可证
--------------------------------------------------------------------------------
发布日期:2007-11-26
便利店销售功能饮料在东莞司空见惯。
11月24日,东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派出执法人员检查了多家便利店和超市,发现不少商家在销售“红牛”、“力保健”等功能饮料。执法人员称,售卖功能饮料必须取得《保健食品企业经营卫生许可证》,查获的便利店均属无证经营。
便利店多有功能饮料出售
当天,检查人员在一些加油站附属便利店及“美宜家”、“万店通”等连锁店检查时发现,这些店面里均有“红牛”、“力保健”等功能饮料销售。便利店和市民都不知道,由于此类饮料属于“保健食品”,需要领取特别的许可证才有销售资格。
药监局执法人员李孔威说,有“卫食健”字号的都属于保健食品,便利店销售该类食品需到食品药监局申请《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卫生许可证》,然后到工商局增加营业许可才能售卖。而东莞几乎所有便利店的营业许可都是日用百货、副食品等,不包含保健食品,属于无证经营。
市民:便利店无资质为何家家卖
昨日,记者在花园新村一带探访了一些百货店、便利店,发现几乎家家都有“红牛”出售,店内的工作人员表示,没听说过卖功能饮料还要额外办证。仅前日一天时间的监督检查,执法人员就查处了79家存在违规销售功能饮料、药品等问题的士多、日杂店。
“既然批号都是保健食品,而且药监部门也说不能随便卖,怎么满大街的违规销售现象?”刚给上幼儿园的孙女买了某品牌功能饮料的晖姨听到记者讲述,马上夺下孙女手中的铁罐。
“就算取得了许可证,也不能无原则乱卖,否则许可证还有什么意义?”退休教师权叔昨日下午对记者说,有关部门在控制有潜在危害的食品流通方面应该更有作为,一是可以要求厂商在包装上醒目地注明保健食品的副作用;二是应该多用公共渠道发布有关健康知识,让市民掌握食用原则。
同济医学院附属东莞医院的营养专家朱海清医生说,喝功能饮料如果成为习惯,长远来看对身体有很大的危害。
“功能饮料的普遍特点是添加了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这些成分只要在三餐进食时足量摄取,就没有额外补充必要,”朱海清说,“最关键的是功能饮料中的营养成分多是化学合成品,过量摄入有害无益。就像味精一样,大多是化学结晶物,失去了营养价值,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朱海清称,经常喝功能饮料的副作用不会很快显现出来,而是类似于“慢性中毒”,可能在将来致病。她打比方说,从食物中提取的维生素E对人体是有益的,但化学合成的维生素E则只能用于辅助治疗,不能经常进食,否则会在老年时期患上痴呆症。
儿童尤其不宜多喝功能饮料
据专家介绍,功能饮料只适合特殊人群,比如运动员等体力消耗很大的群体,适宜强烈运动、大量流汗后饮用。普通人不宜多饮,孩子更需控制。孩子摄入过多电解质,可能损伤肾脏功能;而过度摄入牛磺酸、咖啡因等刺激成分,则会增加心脏负荷,引起心动过速、血压增高;功能饮料含有的赖氨酸还有可能抑制发育,造成生长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