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彪:商超零售业,不作死就不会死
对于住家附近的购物广场(驻有家乐福、百安居、翠微百货等大型商超店)突然开始收停车费这事,邻居徐先生颇为不满:“这不是作死吗!”并决定今后再也不去那里购物了,需要什么全在网上解决。如果停车费是因为商超们不能满足广场(它也有难处,它也要增加收入)提高租费需要的转嫁,那么,赶走消费者的责任最终还得落到商超身上,因此,逻辑上应该说,是商超把自己和广场经营者一并拉入“作死”的境地。
网语云:“不作死就不会死。”到现在,商超零售业的一些经营者们恐怕还没有搞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其实,不管明不明白,“死”的压力已经实实在在地存在并日益逼仄得紧了。这从近期不断涌起的零售业关店潮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连锁超市、便利店和百货店的关店潮此起彼伏,一直蔓延到2013年全年。以便利店业态来看,先是罗森关闭了约30家店,导致其总店数多年来始终徘徊在300家左右。之后,可的与好德开始调整和关闭数十家门店。就连向来给人正能量的7-11也拟关闭和调整了近20家店。大型超市和卖场的日子也不好过,沃尔玛、卜蜂莲花、贵友百货、大洋百货、百盛等,关起店来也是前脚跟后脚。
前文停车费一事,其实只是零售业成本增加的一个比较直观的原因。业内人士曾有如此危言:“现在零售业成本上升已经具有由缓到急、刚性占比加大的特点,如果到达一定临界点,会发生致命的影响。”显然,被动而言的“致命”影响,就是主动而言的“作死”节奏。能将零售业置于死地的成本上升,可以这样表述:城镇化过程中,土地价格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物业建筑和装修成本大幅提升,这些都大大拉高了零售物业的投资预算,激发了物业出租方对租金收益的更高预期。同时,人工成本也在逐年上涨。以便利店为例,以往一年的租金在20万元左右,但今年至少涨到40多万元,有的甚至高达100多万元,人工费每年上涨10%多。
雪上加霜的是,就在零售业者遭遇租金和人工成本大涨的考验时,电商却正在崛起,它的价格优势令实体店沦为只见人流不见消费的“试衣间”。商场实体店因停车费等原因流失的消费者,甚至连“试衣间”都不去,直接转变成电商的客源了。不久前,2013年度(第七届)北京商业高峰论坛发布《2013北京商业发展蓝书书》,其中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市网络销售额达到716亿元,首度超过传统百货业。传统零售业被新兴消费手段的赶超之势越发明显。
显然,零售业现在面临内忧外患,处境十分危险,说是踏入“死地”并不为过。不过,正如“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话所言,零售业要想活命,实现置死地而后生的逆转,关键是“不作死”。首先要正确认识电商,不能树其为敌。因为电商作为一种业态,其诞生成长壮大,均为自然而然的事,并未以传统零售业态为敌,而且它也不会直接打击某个业态,未来也不会对零售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其实,零售业真正的敌人是自己,那么接下来就要进行深刻反省,认清自己,改造自己。
在以用户为核心的营商环境下,电商并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需求。就用户体验而言,零售渠道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它与用户是真实的面对面交流,体验消费是电商们永远代替不了的。就像电视曾冲击电影,电脑亦曾冲击电视,但三者如今仍一直并存一样,线上和线下销售,相互竞争而又互相弥补,不是谁代替谁,也不是谁消灭谁。看清了问题的本质,接下来向那个方向努力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