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俄罗斯打拼 不生根难成事
俄漂
在俄罗斯生存压力大,回国门槛又高,加上生意还有一定的利润,所以只能在这里漂着,游离于灰色地带。这就是俄罗斯大部分批发市场华商的写照。
逾八成华人集中在批发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原有的国营外贸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市场日用消费品严重匮乏,催生了中俄边境贸易的井喷,中国人前往俄罗斯的规模和速度明显增长。
据中国驻俄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数据,2012年,中俄边境贸易额为103.7亿美元,同比增长10.8%。去年中俄双方签署工程承包合同金额22.4亿美元,期末在外人数(合同期内领取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18822人。劳务合作集中在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建筑、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制衣、医疗及其他服务行业。如果加上从事边境贸易的商人,数量更是可观,而且占在俄华人的大部分。
符拉迪沃斯托克华人工商联合会副会长刘凤星告诉记者,当地上规模的华人进出口贸易公司很少,更别说大型企业。超过八成的华人仍集中在中国城、体育市场等批发市场中。
合法化经营面临诸多障碍
应该承认,目前中俄边境贸易中还存在着一些灰色地带,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灰色清关”了。所谓的“灰色清关”,指的是一些“清关公司”将成批的进口商品以包裹托运的关税形式清关,从而以低于法定水平的关税进入某国市场。它的“好处”是能让货物快速进入市场,降低成本,但由于没有正规的报关单据,所以基本是“一查一个准”。与货物“身份”相对应的是人的“身份”。俄罗斯的劳工签证较难办理,而且需要一年一签。所以有些华商就以旅游签证、商务签证等形式赴俄务工,结果自然也是难以面对俄方检查。
莫斯科华商聚集的柳布利诺市场上个月就经历了这样的清查。11月19日、20日,莫斯科当局对该市场进行了大规模搜查。虽然当局称没有专门的国别针对性,但当地的华商受到波及。中国驻俄使馆对此表示高度重视,并第一时间指示领事官员赶赴现场,向俄方了解情况,要求俄方文明执法。一时间,市场人心惶惶。经营服装的阿荣(化名)告诉记者,当时特警将市场团团围住,不少商户四下逃窜。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其实不少华商也想要合法化经营,但面临诸多障碍。对于廉价的小商品而言,成本就是一切,例如俄罗斯纺织品关税高达20%,且通过“白色清关”耗时较长,最终在批发市场上完全没有竞争力,更别说还要面对成本更为低廉的越南商品竞争。
待了七八年却不识俄文字母
除了应对不定时的检查,华商日常也是忙于生意,基本没有个人时间。加上文化程度不高,更难融入当地生活。
每天清晨,来自周边城市乃至国家的货车就会来到柳布利诺市场进货。对于商户而言,这是最好的赚钱时机,但同时也意味着要早早开门。阿荣夫妇每天清晨4时就要起床,5时就要开门,到了6时才有闲暇吃点面包,权作早餐。而在冬季的莫斯科,这个时候离天亮还有4个小时。市场一般是晚上七八点关门,阿荣夫妇通常17时左右就会停止营业,但此时也已经持续劳作超过12小时。这样周而复始的生活,他们已经过了七八年。
高昂的运营成本是驱使商户们日夜劳作的原因之一。以阿荣的档口为例,每个月总共需要负担3万美元的成本。
采访中记者开玩笑称,因为不懂俄文,所以坐地铁时只能数着站点的数量,到站下车,没想到引起了阿荣太太的共鸣。她告诉记者,自己事实上只会说一些日常用语和做生意的词汇,并不认识俄文字母。本身文化程度就不高,到俄后更无时间继续学习。
既然如此艰辛,有没有想过回国?隔壁商铺的阿强(化名)曾在广州打过工,被问及这个问题时,摇头苦笑:“想回也回不去了,多少年的积累都在这里,回去相当于又要从头来过。”
融入
与俄罗斯人结婚,是中国人融入当地的方式之一,但毕竟可遇不可求。所以也有华商尝试另外的途径:与俄罗斯公司合作经营。
中国茶商结缘俄罗斯打工妹
当然,也有人通过各种途径,试图在这里落地生根。
尚坤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国城做茶叶生意。虽然比记者还要小几岁,但他已经独闯俄罗斯五六年。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还娶了个俄罗斯媳妇,孩子都已经上幼儿园了。冲上一泡铁观音,尚坤开始讲述他在异国他乡的故事。
尚坤是东北人,却更像南方人,瘦削的脸庞透着一股机灵劲。“我书读得少,家里条件也不大好,17岁就到北京闯荡,后来在延吉待了半年,就来到俄罗斯了。”尚坤告诉记者,当时表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卖按摩器,需要人手。他当时也没多想,尽管对俄罗斯一无所知,但收拾包裹就过来了,没想到这一待就是五六年。如今的他,已经能熟练地运用俄语与客户讨价还价,“一开始就学平时要用到的词语,按摩器、肩膀、腰等,慢慢地就学会了”。
跟着表哥做了一年后,尚坤又盘下了朋友的茶叶店。对茶叶同样一无所知的他,凭着好学的劲头,跑到福建安溪看铁观音的产地,又到广州参加茶博会,还去过深圳、中山、香港等地。如今,自己在中国城拥有一家茶叶店,太太则在二道口的俄罗斯人商场打理另一家店。“俄罗斯人挺喜欢中国茶的,但觉得跟印度红茶比价格太高,有点难以接受。不过中国茶叶的销量还是逐年上升的。”
记者发现,档口的客流并不大。说起此事,尚坤有些无奈:“往年这个时候,俄罗斯人都会来选购新年礼物,但今年明显淡了不少,不止是我这个档口,各个行业都这样,不知道是不经济不景气的原因。”不过,他对此并未太过在意:“慢慢来呗,现在竞争也大,边做边看看其他行业有什么机会。我现在一般中午才过来,收档后就去接孩子。”
说起儿子,尚坤满脸爱意:“我喜欢去接他放学,尽量多点陪他,教他说普通话。”而说起太太,他更是沉浸在幸福之中:“我刚来的时候就认识了她。当时她在远东大学读书,因为身体原因休学,给一个中国人打工,档口就在我对面,我们就是这样认识的。”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结婚生子的他,显然是打算在此长住下去。“现在警察也友好许多,不会见到中国人就查护照。可能跟两国关系越来越好有关系。”不过,他也希望官方的政策能更加稳定,比如一年一签的劳工许可证,办证能够更加规范、更加便利。
与当地企业合作是大势所趋
与当地人结合,这是中国人融入当地的方式之一,但毕竟可遇不可求。所以,许文虎尝试了另外一种路径。
1993年高中毕业后,由于成绩不理想,加上父母是俄文教授,许文虎只身一人来到莫斯科读书。读了两年的语言学校预科之后,他顺利升上了本科。没想到,这一读,就从硕士、博士一路念上去了。
2006年,怀揣着莫斯科大学新闻学博士的学位,许文虎一开始打算到北京闯荡做贸易,但是事业始终没有太大起色。这个时候,读书时服务过的一家温州公司找到了他。这家企业与俄罗斯一家名为IEK的企业合作,在俄做低压电器自动开关。两家公司原本合作愉快,2006年的时候却因俄方公司的问题险些散伙,急需找一名熟悉俄方的人进行沟通。再三考虑后,许文虎接受了邀请。
在温州本部待了3年后,2009年,许文虎与同在公司工作的妻子来到了莫斯科。妻子是英语专业出身,所以就申请读了个俄语硕士,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工作。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不久后,妻子便怀孕了。工作、学习、孩子,人生三件大事都凑到一起了。两人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按原计划进行。圣诞节前后,孩子出生了,如今已经3岁多,在俄罗斯上幼儿园。从一开始不会讲俄语、无法与同伴沟通,到如今连说梦话都是用俄语说的,女儿已经成功融入当地社群。
“企业从一开始便与俄罗斯企业合作,做俄罗斯品牌,走‘白色清关’。现在每年基本都保持2亿—3亿元人民币的营业额。”谈及企业的运营,许文虎表示,虽然正规通关成本比较高,但从长远来看,与当地企业合作,走正规经营道路,始终是大势所趋。
许文虎的这种想法,与刘凤星不谋而合。除了担任华商会副会长,刘凤星还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一家海产品贸易公司的老总。据他介绍,俄罗斯对从事小商品生意的商户从严,对正规公司反而较为宽松,想借此吸引大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对小商户而言,想要保持价格的竞争力,就难以走正常报关的途径,而俄罗斯民众对低价的小商品又有需求,所以俄当局也没法一刀切。但俄罗斯的政策就是这样,从长远来看,还是要求正规化经营,你改变不了它,就得去适应它。当然,阵痛是难免的。”刘凤星说。
探索
“广货”抢占名优商品市场
目前,华商主要集中于俄罗斯的批发市场,产品定位偏低,往往只能以价格取胜,难以在质量上取胜。广东商品则以质量好、牌子响著称,在价格战的市场上难有用武之地。为发挥粤企优势,抢占俄罗斯和东欧市场,广东在莫斯科莲花商城实施名优商品展销中心项目。该项目2010年6月由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议发起。2012年9月,省长朱小丹为该项目揭牌,强调广东要努力建立规范化、高端化、可持续发展的粤俄贸易新模式。
据了解,莲花商城位于莫斯科外环公路1公里,占地100公顷,分两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建筑面积共计35万平方米,共有过5000个营业商铺。据粤港集团俄罗斯分公司总经理张程茹介绍,广东名优商品展销中心主要引进的企业包括纺织服装、皮革箱包、酒店用品等领域,目前该集团在二楼箱包区所认购的铺位中八成已经有人认购。记者注意到,商城规划有序、宽敞明亮,与此前接触过的批发市场相比,在硬件设施上确有优势,但目前进驻商家并不多。对此,张程茹解释说,由于目前是销售淡季,所以厂家先把货铺过来,等来年开春再正式营业。
事实上,目前广东商品在俄罗斯市场并不少见,但一般都是通过经销商销售。粤港集团俄罗斯分公司副总经理程继龙告诉记者,展销中心除了展示广东名优商品之外,还要把厂家拉到销售一线来,省去经销商的中间环节,如此可在走“白色清关”的情况下控制成本,既有合法手续,又不会过分抬高价格。
与此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提醒,俄罗斯政策不大稳定,市场较为复杂,最好还是能与当地企业合作。如果想要实现厂家直接销售,就要注意抱团,避免单兵作战。
交流
赴俄教汉语重在适应当地文化
近年来,随着中俄人文交流的加强,中国赴俄留学生数量呈增长趋势。与此同时,孔子学院的中国老师也承担着传递中国文化的重任。
与欧美国家相比,赴俄留学申请入学门槛低,无需语言和专业测试;留学和生活费用比欧美低很多;高校教育水平较高以及拥有部分优势专业。据中国驻俄大使馆、留学生组织和俄方公布的数据,2009年底在俄中国留学生约有2万人,分布在全俄约70座城市,其中50%至60%集中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在俄留学生大部分接受本科教育,少数为研究生。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比例有所上升,出现一定程度的“高龄化”趋势。
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目前共有4名公派教师和7名志愿者教师。李君老师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已有十几年时间,到远东孔院教学近一年。在他看来,俄罗斯学生在课堂上很活跃,而且很享受学习汉语的过程,特别是一些成语的运用。而中国老师一般都是提前15—20分钟到,因为学生的权利意识很强,对老师要求也很“严格”。滕向楠老师是一名志愿者,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一般志愿者的服务期限是一年,但她今年已是第二年服务了。在她看来,在俄担任汉语教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适应当地文化。比如教低年级学生的时候,要“哄着教”,就算是批评,也要注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