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乳业“求变年”关键词:反垄断
2013年3月,内地的黄女士因为在香港购买“奶米粉”涉嫌违反香港奶粉限购政策而被警方扣留,虽然最后认定其所购米粉不属限购范围而免责。不过,这显然拉开了乳业不平静的2013年大幕。
反垄断调查
2013年,乳业市场的大事件无疑当属国家发改委6月末掀起的反垄断调查。
发改委曾表示,从调查取得的证据材料看,被调查的乳粉企业存在对经销商和零售商的价格控制行为,排除、限制了市场竞争,涉嫌违反了《反垄断法》。被调查企业包括合生元、多美滋、美赞臣、雀巢(含惠氏)、雅培、富仕兰(美素佳儿)等多家奶粉企业。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占据国内市场大量份额的进口奶粉引人注目,自2008年国内乳企爆出“三聚氰胺”丑闻后,进口奶粉价格逐年飙升,但仍受国人追捧。
商务部商务预报系统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21日,全国国产品牌婴幼儿奶粉零售均价为153.79元/公斤,而国外品牌婴幼儿奶粉零售均价已经达到200.71元/公斤。
而来自调研机构尼尔森的数据显示,中国2012年销售婴幼儿奶粉385.18亿元,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婴幼儿奶粉消费国,但遗憾的是,6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进口奶粉占据。其中,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及雅培四大洋奶粉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2.3%、11.7%、11%和7.7%,仅上述四者就占据了中国婴幼儿奶粉近半市场份额。
有乳业专家曾表示,洋奶粉刚进入中国的上世纪90年代,与国产奶粉价格差距并不明显,就利润点而言,国产奶粉为5%左右,洋奶粉为10%左右,也就多了几十块钱,但现在每罐洋奶粉多为300元以上,有的价格甚至逼近500元。
一方面,洋奶粉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一家先涨,其他跟上,下一轮另一家先涨,其他跟上;另一方面,通过限制供应,保证价格上涨。所以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获得了因消费者偏好进口奶粉而带来的对市场的控制,同时也控制了价格。这已成为业内对洋奶粉的普遍认识。
最终,发改委开出我国反垄断史上最大的罚单,包括美赞臣、多美滋、合生元等6家乳粉企业因违反《反垄断法》,限制竞争行为共被罚约6.7亿元,惠氏、贝因美、明治等3家企业因配合调查、提供重要证据,并积极主动整改被免除处罚。
奶荒纷扰
虽然发改委对洋奶粉开出了巨额罚单,但是,基本贯串全年的“奶荒”依旧给行业带来了多重影响,并造成部分奶粉和液态奶的局部短缺,以及液态奶企业的几轮涨价。
“大头娃娃”和“三聚氰胺”事件是国内乳业的转折点,国内奶粉开始出现信任危机,“妈妈们”不仅抛弃国产奶粉,更是掀起了全球“抢奶”的浪潮,再加上今年出现的奶荒,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多地出台限购措施。继香港限购奶粉后,德国、新西兰等多地也开始实施限购措施。
奶荒到底有多严重?“国内对奶的需求为4600万吨,供给约4170万吨,此次奶荒造成的缺口大约430万吨。”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而长期研究内蒙古、新疆等地乳业的一位专家则表示,去年年末,产奶牛800万~900万头,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由于散户奶农的快速退出,以及规模化养殖速度赶不上奶农退出速度,再加上疫病的困扰,奶牛头数减少20%~25%,也就是产奶牛减少200万头。
上述乳业专家指出,原料奶供应今年出现严重短缺,原来中国乳品企业的加工能力比原奶的供应短缺三分之一左右,今年由于奶牛头数减少,原奶供应量和乳品企业加工能力差距扩大至50%,所以出现全国性奶荒和抢奶现象。9~10月份,原奶收购价从3.75元/公斤升至4.5元/公斤,涨幅20%。根据对全国各省29个牧场奶价的监测,全国平均奶价由7月份的4.2元/公斤上涨到10月份的4.7元/公斤。
2013年乳业大事件
● 1月24日 国家质检总局颁布《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对向中国出口的海外乳企实施注册制、加大对进口奶粉的检测力度等措施,提高进口奶企的进入门槛,该办法于2013年5月1日起实施。
● 3月1日 香港特区限奶令 根据法例,离开香港的16岁以上人士每人每天不得携带总净重超过1.8公斤的婴儿配方奶粉,违例者一经定罪,最高可罚款50万港元及监禁两年
● 6月 工信部印发《提高乳粉质量水平 提振社会消费信心行动方案》,业内称为“双提方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已获国务院批准的九部委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堪称史上最严乳业新政
● 6月18日 蒙牛乳业收购雅士利 涉收购金额约124亿港元
● 6月21日 工信部宣布“两年内新婴幼儿奶粉不再审批”
● 6月27日 奶粉企业反垄断 合生元公告称正在接受发改委涉嫌价格反垄断调查,还涉及惠氏、美赞臣等多家乳企。最终,合生元等6家乳粉企业因违反反垄断法,限制竞争行为共被罚约6.7亿元,成为我国反垄断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
● 8月初 新西兰恒天然爆“肉毒杆菌事件” 新西兰部分乳制品被禁止进口
● 9月 国内原奶价格大幅上涨,出现“奶荒”局面 根据对全国各省29个牧场奶价的监测,全国平均奶价由7月份的4.2元/公斤上涨到10月份的4.7元/公斤
● 10月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 文件提出,不得以委托、贴牌、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食品
● 12月3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网站公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规定》 提出企业应当具备自建自控奶源,建立并落实原辅料采购查验制度资料来源:本报整理
广州乳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告诉记者:“我国奶制品的产量与往年相比应该没有太大变化,主要是进口的减少导致各乳企四处‘抢奶’,推高了原奶的价格。”
乳品企业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原奶大量短缺,引起大众品牌断档,乳制品供应出现局部短缺。
10月初,包括蒙牛、伊利、光明三大乳企在内的多家企业纷纷调高了部分液态奶产品的价格。事实上,今年8月份已经有部分乳企涨价,消费者还未来得及抱怨液态奶价格频繁涨价,一个多月后,包括三大乳企在内的多家乳企再次发起新一轮涨价。半年不到,国内液态奶掀起三轮涨价,并均将涨价理由推给了“奶荒”。
多位业内专家一致认为,高温天气、进口限制都只是加剧奶荒的因素,而根本原因是牛奶养殖业结构性失衡。政府以及企业急于重塑信心,大力发展规模化牧场,加速散户退出,然而,这一过程并没有很好地衔接,由于散户退出过快,大型规模化牧场未能及时填补这一空缺,由此带来奶荒。
“斩首行动”
市场告急,政府开始酝酿新一轮乳业整治。
6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办发[2013]57号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企业应当具有自建自控奶源,对原料乳粉和乳清粉等实施批批检验,确保原料乳粉质量合格”,并提出“参照药品管理办法严格管理,全面实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23790-2010)》”。
此外还将开展企业再审核再清理工作,对奶源无保障,生产技术、设备设施、检验检测条件落后的企业实施停产整顿,整顿不能达标的坚决淘汰。
王丁棉表示,2010年3月31日前已进行过一次大清理行动,最终有460多家小企业被清除出局。这一次整顿被业内称之为行业内的第二次“斩首行动”,预计会再有部分企业被清场。
10月末,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该文件提出,国家对婴幼儿配方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不得以委托、贴牌、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食品。送审稿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将严惩重处。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公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规定》,其中明确指出,企业应当具备自建自控奶源,建立并落实原辅料采购查验制度。一系列法律法规将此前政府的一些意见建议按照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王丁棉认为,整顿是必要的,对不符合条件的给予整顿和取缔,这也是对市场的净化。从大体上看,不太符合规定条件的生产厂家可能会占一半左右,但这一部分所占的市场份额并不大,只有10%~15%,而这些厂家往往就是在监管或品控方面存在着漏洞或者常出问题,对其要求整改不但有利于这些企业的生存发展,也是对大众健康安全的责任。
王丁棉表示,从总体来看,今年是求变的一年,多个政策的出台为未来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指明了一条道路,但是政策的落实还是要看明年,能否重塑市场信心仍需时日,短期内要重塑信心并不容易。政府需要保证政策的严格执行以及延续性,才可能在未来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对国产奶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