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隍庙街 看保定市最老商业街的左右摇摆

城隍庙街南起西大街,北至市府后街,路中连接市府前街、紫河套,因街北端建有“直隶都城隍庙”而得名。早年间,受庙会和天华市场、马号的影响,整条街的商业非常兴隆,民俗文化味儿异常浓郁。此后,历经朝代更替,社会变迁,城隍庙街的定位也在不断变化。而今,随着KTV大量兴起,这条老街的文化定位愈发尴尬。
11月26日,在竞秀公园,古城知名的老城建专家李松欣告诉记者,前些日子政府部门曾为城隍庙改造问题召集老保定专家们开过会。在会上,除了城隍庙,他还希望借着西大街改造契机,将城隍庙街进行改造。
“以前多么繁荣的一条街啊,无论是民俗也好,文化也好,城隍庙街都是保定最老影响最大的一条商业街。现在,都快成KTV一条街了……”对于城隍庙街现状,李松欣老人并不满意。
现状:
建筑风格迥异,文化宁静与娱乐嘈杂并存
李松欣老人的不满,或许代表了一个老保定人,对于曾经商业民俗文化街大变脸的尴尬。
记者从城隍庙街北口进入,一路向南走访。粗略数了一下,沿街商铺中,书画装裱、广告制作、茶艺、易水砚等艺术店仍有很多,约有20多家。然而,在这些文玩店铺中,间杂开着一些装饰新潮的KTV。
“你看看,这边一看就是现代最新潮的KTV,旁边紧挨着就是明清风格的书画店,怎么看怎么觉得不搭调。”一位在此经营书画店的老板告诉记者,除了建筑风格的不同,让人心里更为别扭的是,白天这里是文化一条街,到了晚上,这里就成了灯红酒绿一条街。“搞文化的都想有个清净的地儿,现在倒好,娱乐生活热闹得不行。酒后耍酒疯砸玻璃的事时有发生。”
走访中,记者同样粗略数了一下,大大小小的KTV在这条几百米长的街道上,居然有近20家之多。
历史:
保定最古老繁荣商业街,源自城隍庙会
作为古城最早的商业街区,城隍庙街的繁华源于对城隍庙神的信仰。城隍庙是元代汝南王张柔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始建,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又在原庙址基础上重建的一座形制宏伟的府城隍庙。随着对城隍祭祀活动逐年大型化,形成集对城隍崇拜、商品交流和民间演艺于一体的盛大庙会。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新上任的省府官员为破除迷信,将保定城隍庙内被历代王朝所封人格化的城隍神像全部拆除,由慈善团体筹资在庙内加建新房170间,招商迁入。至此,以祭祀活动为主导的城隍庙及庙会,转为纯商贸经营场所。
相关资料显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城隍庙街南段多竹货铺、土产杂品,中段多古玩、字画及玻璃镜框、成衣、白铁等店铺,北段则是干鲜果品、点心、糖果、小吃店等。这里平时每天有早市,多是批发销售,逢年过节整天从早到晚人流如潮。尤其每年腊月二十前后这里便是年货市场,到处有风葫芦、糖人、风筝、花脸、毽子、玻璃蹦蹦、气球、小炮、面人,小的刀、枪、棍、 棒,大小玻璃球,不同图面的彩色“洋片”和微风吹动的风车等儿童玩具摊点。尤其庙门前墙上挂满大大小小、造型各异、五光十色的灯笼更是引人入胜。
“那时候,来保定不逛城隍庙街,相当于没来。”李松欣告诉记者,作为古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全国四大城隍庙之一,齐白石等大画家当年都曾被吸引来这里卖画。
探究:
受财力所限风格难统一,未来发展定位存疑
当选过保定市政协三届政协委员,曾为城隍庙街的文化繁荣做出过努力的刘宾老人告诉记者:1990年前后,借着保定市人民美术社重新开业的契机,他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专门请来中国古建筑学院的专家尚括教授,为城隍庙街两侧建筑做重新规划设计。“黄胄专门题的匾,中央来了7个大画家。”
“当时两侧都是破破烂烂的民房,后来按照专家设计盖了两栋样板房,明清建筑风格的,城隍庙街也一度改名‘文化街’。”刘宾说,原本想按照专家设计的明清风格统一建设,然而,受当时市政府财力所限,此后断断续续建了10多年时间。“找了四个建筑公司,建筑风格更是大不一样。”
除了建筑风格差别大,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歌厅开始兴起,城隍庙街的文化环境越来越差。“最早的时候,我招来了28家各类经营文化的商铺,很多都存有大家的画作,吸引全国各地的书画藏家们来保定淘宝。后来,环境差了,歌厅的数目由最初的两家,一直上升到10多家。很多当初的商家都撤走了,城隍庙街在全国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小。”
对于城隍庙街未来如何定位,刘宾希望政府能让当年繁荣的商业民俗文化街再现古城。“别学现在,乌烟瘴气的,都不好意思跟外人说这是咱们保定的文化一条街。”

    (来自保定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