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释放改革红利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9月29日挂牌。截至11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两个月共新设各类企业1779家。其中,10月新设各类企业336家,11月新设各类企业1443家。新设内资企业1690家,新设外商投资企业89家;新设的涉及负面清单的企业约10家。新设企业注册资本(金)总量426.3亿元。
国际商报社主办的“破题中国商务新优势,长江流域商务行”上海站重点就是围绕自贸试验区进行采访。
何为自贸试验区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属于自由贸易区狭义的概念,指的是主权国内的贸易自由化,具体指向某一国家或地区境内设立的小块特定区域,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根据方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由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以及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组成,占地共计28平方公里,而这28平方公里,目前正是上海市综合保税区的统管范围。
上海市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曾表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与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差距,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监管理念,要从货物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否则就会管得过多、过细;二是贸易的开放度;三是政策的开放度。因此,相比国内目前的各类保税区只涉及单纯保税,上海自贸试验区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它是我国目前第一个面向深度开放与改革,开放程度最高、优惠政策最多的试验区。据了解,上海自贸试验区上报方案涉及五大领域的开放政策以及五个方面的一揽子创新。
试点意义重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成是中国主动开放的强烈信号。“无论中国还是上海,都需要寻找新的改革政策点释放改革红利”。此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的意义也指向全球贸易投资规则的重构。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结束,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比较严重,包括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在内的区域型贸易协定都在积极推进。
“大范围开放,其间风险不可预料,不开放又不行,此时重拾成功经验十分必要。”财经评论家叶檀表示,二十年前以深圳为突破口发展市场经济,现在以上海为突破口增加开放的广度与深度,测试银行业开放、离岸金融市场、汇率部分市场化的压力。上海作为中国经济重镇,一旦取得突破则可推广到全国,与香港相比对内地的示范作用更大。
“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无疑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备受关注的核心所在。但这也是各部门最难协调、尚未达成共识的部分。”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向国际商报记者表示。
无论是允许设立外资银行还是加速外资在自贸试验区投资,其中均涉及到人民币在资本项下的开放问题,但目前的时间点并不利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下的开放。“因此,相关部门对政策实施后效果的判断还并不一致,这或成为实施细则‘难产’的主要原因。”
上海商务委相关人士也透露,在国务院原则通过的总体方案之下,还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多部门参与协调。操作路径和管理流程的实施细则也还需上海市先行先试,具体操作当中将会牵涉多个部门,“相关政策细则预计于今年年底确定推出”。
“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既是对上海的考验,也是对中国深度改革开放的考验。上海是否能回到黄金时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已进入深度开放、发展时代。”叶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