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业态造就泉州大商圈
城市综合体的进入,泉州商业的新一代模式即“体验式”商业地产也开始蓬勃发展。在泉州这个不断发展的现代城市,城市的扩展必然带来全新商圈、消费方式的多样化
城市综合体的进入,使泉州的商业格局多元化
风浪之下,新一番的商业思想开始起航;嬗变之后,又一轮的生活方式激情登场。硬件设施、管理手段、经营理念、营销模式,再到多元文化、消费人群心态的转变……泉州新城与老城区正不由自主地上演着一场“消费环境”的弈棋之战。
新城区:多元业态
1956年出生的惠英阿姨,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泉州人,也是一位“掌管”家中购物大权的家庭主妇。惠英阿姨不仅目睹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乡消费者在供销社营业网点排起长龙等待凭票购物的场景,更是亲身参与了新世纪以来泉州商业爆发式发展时期热火朝天的“血拼”季,眼下正享受着城市综合体的消费体验模式。
站在泉州地标之一的钟楼下,一边是人声嘈杂、鱼龙混杂的服装店、鞋店,一边是新华都商场。车流、客流在这里穿梭,商场与低端店铺同时存在,都经营得风生水起。
而出了坪山隧道,又是另一番“风景”。以安吉路辐射到泰禾广场周边,虽然这里沿街店面罕见,大多是超市,但以城东新区为代表的多个新城区因体量巨大,拥有庞大的停车位数量和便捷的交通吸引消费者。
城东是泉州东进战略的一个重要节点,现已云集中骏、润柏大都会、泰禾等楼盘。城东的兴起只是泉州商业发展的缩影之一,城市综合体的兴起,促成了一个个新的商圈,间接地建造了“新城”。冠亚行销策划中心总监林谋章向记者介绍到,近十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格局的演变、功能结构的多元化,泉州的商业经历了从商场到商街、从商街到商圈,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单一业态向多元业态的迅速发展。
老城区:集群优势
老城区的商业网点大多围绕市中心布置,是泉州商业较早繁华的地段。万恒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嘉严认为,作为一个城市的核心商圈,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吃、喝、玩、乐,也就是说一个核心商圈的形成,这些东西都是必备的,老城区之所以形成不了,最主要的核心问题是交通。
李嘉严认为:“拿目前来说,最热闹的地方也是交通非常糟糕的地方,整个老城区的交通显得非常拥挤,开车到那里,又找不到停车的地方,即使坐公交车,也要转好几路。先天不足,后天改造起来很难。”
尽管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之间的矛盾日渐激化,商业聚集的人流给市区交通要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得一些地方常常成为过往交通的瓶颈区。但泉州市区沿街店铺仍有无限的生命力,且已形成了集群优势,比如市区津淮街的家纺一条街、湖心街的家装建材一条街、义全街的五金机电一条街等。此外,那些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急需且深入社区的便利店、面包店、药品店、水果店,更是商业地产商的触角无法企及的。
“沿街商铺多以城市主干道为立足点,交通便利,具有超高的流动性客流。”在从事多年房产投资的戴先生看来,沿街商铺依然受投资者青睐,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贸易的通达性特别好,不仅有由自己产生的贸易,还有从周边商圈带来的“共享贸易”,沿街商铺仍有自己的优势在。
不仅仅是建房子
城市综合体的进入,泉州商业的新一代模式即“体验式”商业地产也开始蓬勃发展。在泉州这个不断发展的现代城市,城市的扩展必然带来全新商圈、消费方式的多样化,新商圈的形成也印证了城市发展的进程。
周边配套已经成为各大地产商比拼优势的阵地,成为地产商体现自身产品高附加值和高品质的依托。泰禾集团饶建华表示,“智能反向停车系统是我们提升住宅品质的一个亮点,通过分散在商场、住宅等各地的便民系统,为车主自动生成最优路线,提供人性化的便捷服务。”如今的消费者对于房产也有了更多的期望和要求。停车是否便利、环境绿化水平如何、周边生活配套是否齐全等等,都是消费者的考量点。
对于遍地开花的商业地产项目,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了担忧,商业地产也往往存在缺乏专业能力、同质化井喷、招商艰难等困境。建设“新城”,造就新商圈绝不仅仅是建房子这么简单。
近日从媒体传出消息称,在租金、人工成本剧增和网络购物的竞争下,大卖场等商业地产业态整体处境尴尬。外资零售企业沃尔玛、家乐福、乐购去年在华开店幅度同比平均降低27%,且都出现了关店现象。
适合的就是好的
沿街商铺依靠购物的快捷、充足的人流在商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而商业综合体依靠本身的商业裙带、较高的消费能力以及科学的管理,近几年逐渐成为大势所趋。
“老城区未来在商圈定位上应该走特色商圈的路子。在那里休闲、购物可以体验泉州传统的、带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氛围。因此,这样一个地方从未来的发展来看,更可能形成一个具有泉州传统文化特色的商圈。”
李嘉严表示,商业不是“阳春白雪”,不是“空中楼阁”,商业最根本的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不管是旧城区还是新商圈要真正实现繁华与全民共享,更重要的还是做好本土化和落地化,深入了解泉州人民的需求,符合泉州人民的消费习惯。
业内人士指出,城市综合体同泉州本土百货、沿街商铺共存,商业多样化业态、特色化经营才是发展主流,泉州商业需要多样化的模式、差异化定位,这才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厦门年末现“关店潮”
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巴黎春天思明店撤了,大众亲民的新华都关了好几家……面对厦门越涨越高、越涨越吓人的店租,不仅街边小店扛不住了,现在就连一些知名的大型购物广场也经常在不经意间换了招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频频的关门歇业成了实体门店的一种常态。虽然其中有经营不善、定位不明和网店争市等种种因素,但记者了解到,一直上涨不休的租金,更是商家们难以承受之重。
凶猛的店租,扼杀了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间,破坏着厦门的商业生态。记者发现,一方面,近年来投资商业地产的热潮,导致了厦门店面价格节节攀升;另一方面,优质店面还相对稀缺,导致资金相对充裕的房东,宁可让店面空置也不会轻易让步。
不论是巴黎春天、新华都这样的大卖场,还是禾祥西、思明北路的小店面,逼走它们的力量中,租金都是一个不能不说的因素。而在驰名海内外的历史名街中山路上,租金更是高得离谱,一楼沿街的店面租金最高可以达到每平方米上千元,相比厦门岛内其他成熟商业街租金要高出2-3倍。
2005年,中山路西段旺铺的月租大约是600元/平方米,东段300多元/平方米;随着中山路步行街的全线开通,东段店面的月租涨到了550元/平方米;福厦动车开通后,中山路游人猛增,店租再次涨了近一倍。到2011年,中山路步行街东段店租达1000元/平方米,西段一间10平方米店铺的月租金达到5万-6万元不等。也就是说,8年时间,中山路租金上涨了近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