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个性化创新推动产品升值

国产葡萄酒品牌附加值还不够

为研究比较国内外葡萄酒产品质量发展趋势,今年8月份,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了2013年国际葡萄酒领袖产区中国区质量大赛。从外观、香气、口感、整体评价四个要素品评后得出:进入复赛的60个国外产品总分是83.29分,40个国产酒总分是83.25分,国内外葡萄酒总分只相差0.04分。

分析完质量后协会又对产品销售价格进行了核算,结论是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国外产品平均每瓶酒价格是718元人民币,国产葡萄酒每瓶平均价格是419元。

于是得出中外葡萄酒在质量水平上相差0.04分,而在销售价格上却相差299元,就说明在产品的性价比上国产葡萄酒应该优于同类的进口产品,但同时也说明国产酒的品牌附加值不够。

为什么相差0.04分在市场价格上却相差了近300元,这是国内葡萄酒企业要思考的问题。

今后国内葡萄酒怎么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也就是提高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与发达国家葡萄酒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非常根本的要素。

特性化提升产品附加值

这次来通化,我发现,无论什么样的酒未来发展都面临着同样的市场竞争,存在着共性的困难。我想中国葡萄酒是不是还应该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同时,注入和强调我们个性化的创新。

我一直认为要找自己产品和世界先进产品的差距,但是我们自己的路怎么走,是不是完全等同去学习和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固有的程式和模式,是不是需要这个?我们是不是可以用特性化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我们应该清楚地明白我们是谁,我们为谁服务。通化地区与法国波尔多地区的罗纳河谷及美国的纳帕溪谷同处北纬41°,这一纬度被称作是全球葡萄酒生产的“黄金纬度”;我们还有特色化的山葡萄品种;再加上政府的全力支持,产区特色就有了一条主线。接下来就是怎么种好葡萄,做好产品,做高品质、高质量,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产品。其中的发展必定是首先要满足本地区消费者的口味需求,站稳本地,走出本市,走出本省,走向全国,更高端要求就是走向全球。

我在国内一些中高端餐饮消费场所都可以看到新世界的酒,而且受到大部分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我认为通化是不是可以借鉴他们的创新之路。中国葡萄酒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通化产区的影响和总量也上去了,效益增长幅度也很高,质量水平提高得更快,但是通化作为一个大产区的概念,应该是一个什么风格,什么样的形象,给消费者一个什么概念,怎么在一个大家庭中突出每一个产品的特性,这些都是通化要考虑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应该去认真研究的方向。

今后在研究市场的时候,在研究消费者心理的时候,怎么把质量和品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让通化产品的单品附加值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比如说,通化山葡萄酒能不能有更高端的产品,能够去跟一些新世界的酒庄酒去开展互动的、良好的竞争?

企业要走规模化效益之路,还是要走质量化效益,还要看企业自己的定位,但是在中国葡萄酒大企业当中,似乎这种区分不是特别明显,很多白酒企业就是量少而精,一大部分白酒企业则永远就是为最基层的广大消费者服务的。

在欧洲葡萄酒市场也存在这种现象,意大利北部葡萄酒产区很多企业根本就不生产价位比较高的酒,只生产折合人民币7~8元每升的酒产品,企业生存得很好,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通化的葡萄酒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首先定位产品是为谁服务的,这个很重要。把产品是为谁服务的讲清楚,做一个指导思想,去衍生到产品研发,衍生到市场布局,衍生到品牌建设,衍生到价格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