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购、苏宁、哇哈哈等零售商都跨界商业地产

从最初的“寄人篱下”到如今的主动扩张,多家零售商开始对中国商业地产领域跃跃欲试。由拿地开始直至招商运营完成,在各路资本竞相角逐商业地产市场时,部分零售商不约而同地变身“地产开发者”,参与竞争。目前,乐购、苏宁、国美、哇哈哈等都跨界试水商业地产。

 


 

  代表企业:乐购

  公司介绍:

  乐购是英国领先的零售商,也是全球三大零售企业之一。2004年,TESCO通过与当时拥有25家乐购超市的顶新国际集团携手合作,进入中国市场。2013年8年27日,英国零售商乐购(Tesco)在华零售业务重组,乐购被华润集团属下的华润创业有限公司并购重组,双方将组建一个合资企业,华创占80%股权,乐购占20%,合资企业销售额将达100亿英镑。

  跨界发展指数:★

  发展现状:

  Tesco在商业地产方面不成功的尝试拖累了超市业务的发展。2009年,Tesco宣布进军商业地产,并且以“乐都汇”品牌拓展购物中心。不过,经过数年发展,“乐都汇”并没有成为Tesco新的盈利增长点。

  点评:

  在开发商与品牌商的博弈中,开发商的话语权正在逐渐丧失,而品牌商的话语权则在明显增强,这其实是目前商业地产最大的风险。表面上看,很多商业地产的招商率都很高,达到了100%;但实际上许多都是通过免租期、装修补贴等非市场的方式招进来的,这使得实际问题被掩盖。

  代表企业:哇哈哈

  公司介绍:

  娃哈哈现已发展成为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食品饮料企业集团,为中国最大的饮料生产企业,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在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有66个生产基地、170家子公司,拥有员工近3万名。

  跨界发展指数:★★

  发展现状:

  娃哈哈商业公司正进行重大内部调整,整个公司除了总经理之外,副总等领导层人员均被免职,原来的团队成员也面临着解散。

  点评:

  自称“做商业地产太简单”的宗庆后,似乎把所有的风险都已经考虑周全。但也不时传出娃哈哈商业公司团队成员也面临着解散。此外,目前,娃哈哈涉足饮料、设备制造业、对外贸易、奶粉、童装、商业地产等上下游产业。于是,小编不得不感慨:哇哈哈走的是多元化扩张之路?还是根本没有定位好公司发展方向呢?

  代表企业:苏宁云商

  公司介绍:苏宁是中国商业企业的领先者,经营商品涵盖传统家电、消费电子、百货、日用品、图书、虚拟产品等综合品类,线下实体门店1700多家,线上苏宁易购位居国内B2C前三,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引领零售发展新趋势。2013年9月,包括苏宁银行在内的9家民营银行名称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核准。

  跨界发展指数:★★★★

  发展现状:

  从2007年开始,苏宁在全国大规模开发商业广场,目前在全国20个城市的30多个苏宁广场或生活广场在建。2013年,苏宁商业进入大批量交付阶段,北京、无锡、福州等城市8个自建店将全面开业投运。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国将有300个苏宁生活广场、50个苏宁广场。

  点评:

  零售+地产”模式,已非简单的后者服务于前者、前者借力于后者这么简单。从零售进军地产,从商业运营上来讲,只是多了个物理载体而已,关键要看其整合能力如何,能否带来盈利以及现金流才是核心。

  代表企业:红星美凯龙

  公司介绍:

  红星美凯龙连续5年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50位,自1986年创业以来,始终以建设温馨、和谐的家园,提升消费者的居家生活品味为己任。截至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85个城市开办了115家商场。

  跨界发展指数:★★★★★

  发展现状:

  2013年4月26日,红星美凯龙正式宣布全面进军商业领域,并表示未来在商业领域的投资额将会达到1000亿元。据介绍,红星商业未来的核心产品是以“红星国际广场”命名的城市综合体和以“爱琴海”、“晶海”、“星银海”命名的购物中心。

  目前,红星地产已在北京、天津、重庆、上海、福州、昆明等21个城市进行了27个综合体项目开发。其中,北京将於今年迎来首个“爱琴海”项目开发,打造城北消费新商圈。今后8年,红星地产将加快商业地产投资步伐,将京津塘、长三角、西南、东北作为4大战略区域,在一二线城市进行“爱琴海”布局,力争2020年在全国建成100个爱琴海购物中心。

  点评:

  红星美凯龙城市综合体项目“涵盖了购物中心、红星太平洋影城、国际高尔夫会所、婚庆大世界、星级酒店、精品百货等业态,让单一的购物行为变成集娱乐、餐饮、商务、家庭休闲为一体的购物体验。也正如红星地产总裁谌俊宇亦坦言的,红星商业的模式基本和万达模式基本一样。

  代表企业:国美电器

  公司介绍:国美电器,成立于1987年1月1日,是中国的一家连锁型家电销售企业,也是中国大陆最大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在北京、太原、天津、上海、广州、深圳、青岛、长沙、香港等城市设立了42个分公司,及1200多家直营店面。

  跨界发展指数:★★★

  发展现状:2008年,黄光裕入狱,国美商都即被挂牌出售,随即陷入“边建造、边招商、边出售”的奇怪状态。项目名称也由国美商都、鹏润时代广场、鹏润国际时尚交易中心、国美广场,又改回国美商都。在挂牌出售期间,国美商都标价接近百亿元,国美最后选择了海航。但后来,海航方面对外透露,截至2012年5月28日,海航共计向国美支付了41亿元,未付余款是因为海航发现国美使用伪造文书等手段隐瞒事实真相。

  点评:

  国美亮证据斥海航不诚信,这完全促使国美商都挂牌出售纠纷升级。再到宣布公司全资子公司鹏泽、北京鹏润及北京国美均同意终止物业合营协议,终止商业地产开发。这可真是验证了一句:“隔行如果如山”这句话。

  代表企业:沃尔玛

  公司介绍:

  沃尔玛,世界最大零售商,多次荣登《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榜首及当选最具价值品牌。截至2013年2月28日,已经在全国21个省、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150多个城市开设了390多家商场。

  跨界发展指数:★★

  发展现状:

  从沃尔玛方面获得证实,沃尔玛不动产正在积极开发建设以沃尔玛或山姆会员店为主力租户的购物中心。而多处消息显示,切入点或在三、四线城市。此外,有消息称沃尔玛的购物中心项目年前已正式启动,首批购物中心将于2~3年内亮相。

  点评:

  作为外资超市背景的零售商进军购物中心业态,沃尔玛的“前行者”乐购似乎发展得并非“一马平川”。在中国,商业地产对于沃尔玛几乎是一个全新领域,缺少相应的招商经验。现在三、四线城市商业综合体跑马圈地的现象也很严重,未来供应过剩和竞争对手增多也是沃尔玛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深度分析:

  零售商跨界商业地产多数处于试水阶段

  在业内人士看来,部分零售商出师不利的原因在于缺乏商业地产开发经验

  近日,娃哈哈第一家欧洲精品商场WAOWPLAZA在杭州开业,饮料巨头正式进军零售业。而此举也被业内解读为,其旗下商业地产项目受阻后,曲线涉足商业地产。

  从2010年开始,商业地产持续升温,不少零售商开始试水商业地产。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商业地产前景广阔,零售商进入自建项目可以掌握零售终端,提升利润,但目前,零售商涉足商业地产多数处于试水阶段,尚未打造出规模化的产品。

  零售商尚处于试水阶段

  除娃哈哈曲线涉足商业地产外,不少零售商也在转型商业地产。2012年9月,服装零售商森马集团联合华润在温州拿地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温州万象城”动工。日前,雨润集团旗下城市综合体“徐州·雨润城”也已在江苏省徐州市开建。

  虽然零售商进军商业地产热情高涨,但跨界之路却并不顺利。近期,零售商转型商业地产失败的案例不断刺激眼球。英国零售业巨头TESCO(乐购)失利商业地产,其乐都汇购物中心,一共拿到20个块地,目前只有7个开业。甚至TESCO商业地产在中国的团队,都面临解散的命运。而电器巨头苏宁(专题阅读)于2010年规划在全国建设11个苏宁广场,但目前开业的只有成都苏宁广场,无锡等地的苏宁广场开业时间却一推再推。

  国美涉足商业地产的项目——国美商都至今仍是“烂尾楼”,国美电器为回流资金,将其“甩卖”给了海航。而号称百城百MALL的红星美凯龙,同样放缓了扩张速度。

  RET睿意德执行董事张家鹏表示,零售商涉足商业地产,看起来声势浩大,实际上多数都处于试水阶段,零售商尚未打造出规模化的产品。

  零售商看好商业地产前景

  中国商业地产联盟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永平表示,零售商涉入商业地产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目前商业地产受调控政策影响小,其平均利润高,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二是商业地产虽然竞争激烈,但优质项目和企业相对少,商业地产尚未形成格局;三是迫于租金上涨幅度太快压力,如果自建项目可以利用零售本业迅速带动商圈,并提高其地产利润。

  张家鹏也坦言,长期持有商业地产项目不仅可以从物业升值中获利,更可以通过抵押物业获得大量银行贷款,这也是零售企业以及其他非地产行业愿意进入商业地产领域的重要原因。

  而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在WAOWPLAZA开业时表示,企业自己开设门店可以控制零售终端,掌握渠道话语权。

  缺少商业地产开发经验

  “我从来不认为零售商能搞定商业地产。”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商业不动产专业委员会主任朱凌波表示,零售业是专注将卖场、超市、百货打理好,准确定位消费者喜好和市场需求,获取利润的薄利行业;商业地产则是讲求开发投资收益,是囊括开发、运营、招商、物业等复合型的投资,操作规律完全不同。在朱凌波看来,商业地产和零售业是两桩完全不同的生意。

  王永平认为,零售商跨界屡遭“滑铁卢”原因在于缺乏做商业地产开发经验。零售商的进入不会对商业地产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其对行业的贡献尚有待观察。北京华联的做法是跟开发商联合拿地,不会专门成立开发团队,这种模式可供国内零售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