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副总裁邓红兵称将着手打造零售IT信息平台

  和其他体育用品行业一样,以大规模开店、走传统批发模式曾让李宁公司在中国运动品牌中一时风头无两,但随之而来的渠道压力也让其供应链模式开始陷入质疑。为了摆脱库存积压,去年,李宁在业内率先提出由传统批发模式向“有指导性的订货会订单+快速补货+快速反应””的零售模式转型。

  也是在去年8月,曾在戴尔任职14年的邓红兵加入李宁,作为副总裁兼首席供应链官,他开始了对李宁公司供应链的进一步优化。邓红兵日前在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采访时坦言,如果是批发,李宁公司过去的供应链模式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当前体育用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供应链必须向零售转型,“拼效益”。

  邓红兵很清楚,大批量生产、低成本涌向市场的大批发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供过于求的时代,产品的销售更取决于能否及时迎合消费者。“我们必须了解市场,以市场的需求情况让供应链作出反映。”

  2012年10月,邓红兵开始尝试建立李宁公司的业务数据分析部。这个部门的任务就是通过门店pos机实时传回的销售数据进行分析,包括产品销售品类、颜色、款式等等。“库存积压的源头就是盲目生产,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能及时对产品进行生产调整,再加上少量铺货,就可以达到经销商降低库存的目的。”

  按照邓红兵的设想,未来理想状态下每家李宁专卖店都将通过pos机与数据分析部门直接相连。而对于没有条件安装pos机的门店,则将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要求店主提供相关数据。

  有了敏锐的市场触觉再加上与供应商进行战略合作伙伴的联盟,李宁不仅对产品推出有了“快速反应”,供货周期也大幅缩短。而与此同时,物流体系的建设对于李宁公司零售模式的推动同样功不可没。

  邓红兵将李宁的供应链基础称为“3+1模式”——福建、广东、江浙加上湖北荆门。其中,福建、广东、江浙都主要负责生产产品,而荆门则兼具生产和物流集散的功能。

  据悉,李宁荆门产业园于2008年正式开建,总规划面积超过240万平方米,目前,园区已建成面积48万平方米,年产值24亿元,在李宁全国总销量中占比达到50%,已经成为华中最大体育用品生产基地和物流集散地。

  邓红兵说,从2008年到现在5年的时间,李宁的产业布局已经基本成型,在供应链和物流体系的共同作用下,“我对李宁在短时间内重回巅峰很有信心。”

  邓红兵毫不讳言自己此前“对鞋服行业并不算特别了解”。但是作为一个曾浸淫IT行业十余年的高管人员,通过需求管理供应链的模式对他而言却早已是驾轻就熟。在他看来,供应链的核心就是数据分析。

  邓红兵还透露,自己接下来还要打造李宁公司包括需求预测、产品组合系统、供应商协同系统、门店运营在内的“零售IT信息平台”,以保证供应链上的每一环始终“步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