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皮毛产业出口遭遇滑铁卢真相揭秘
1月份出口额与上年同期相比(下同)增长1.4倍,2、3、4月出口额分别下降6%、47%和66%,5、6月份又分别同比增长7.5%和16%;从出口上亿美元到出口1000多万美元,再到反弹至5000万美元以上———上半年的6个月中,河北省皮毛产业外贸数据经历了罕见的“过山车”式起伏,起伏的原因是什么?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曲折?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
事情的来龙去脉还要从今年年初说起。今年1月,河北省裘革皮服装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同比增长1.4倍,这一异常数据引起了省商务厅的高度关注。
“出口的异常高增长背后,可能是喜,也可能是忧,我们必须弄清楚原因。”对外贸易处处长刘静玉介绍。很快,工作人员与河北省7个主产地县(市)之一的故城县商务局取得了电话联系,得到的答复是:外贸企业增多,代理出口回归。
然而,全省7个主产地县(市)不约而同地高增长,这样的解释显然有些不够充分。
为了摸清事实,省商务厅有关人员于正月初八启程,先后赶赴故城、枣强两县,但在座谈会上听到的发言和此前电话里的解释不相上下,依然不足以打消大家心头的疑惑。座谈会后,一行人又走进几家企业的车间看产品、询问订单和出口价格等情况。“在河北裘皮出口做不下去了,我们打算迁到德州去。”走访中,一位企业老板道出了出口猛增的真正原因。
原来,1月份,省国税局为防止骗税案件的发生,出台了关于皮毛加工企业获取农产品收购发票的办法(试行),对皮毛企业从严控制农产品收购发票,使出口企业无法抵扣“进项税”,进而不能申请出口退税。1月份的出口高增长正是企业在新政策正式实施之前“抢出口”所致。
随后几个月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2、3、4月份全省这类产品出口陡降,最低的月份只有1000万美元。
“这背后隐含的是全省毛皮革行业的危机。当时办法还在试行期间,因此还有挽回的余地,各主产地县(市)均不愿轻易放弃。”刘静玉回忆说,经过与各主产地县(市)政府部门沟通和建议,各地迅速向市、省两级国税局反映了这一情况。
在听取各地各企业呼声、深入了解这一情况后,本着对产业负责、为企业解忧的精神,4月7日,省国税局“加急”批复,皮毛生产者送货上门业务可继续执行冀国税[2008]101号第十二条第二款:“对皮毛(绒)生产者送货上门的,皮毛加工企业可凭生产者提供的自产证明开具收购发票。”
至此,关乎全省皮毛产业发展的收购发票问题终得解决,5、6月份,河北省裘革皮服装出口出现立竿见影地反弹,出口额分别回升到了5700万美元和8700万美元。
【感言】
作为紧密联系企业的业务处室,我们的职能是服务企业,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改进工作作风,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真正俯下身子接地气。接地气的标准不完全在于走了多少个县市、看了多少家企业、开了多少个座谈会,关键在于怎么走、怎么看、怎么听,只有实现了与服务对象的无障碍沟通,才是接到了地气,才能察到实情,也才能提高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