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方纯松:将首先并购国内电脑企业

它是海尔集团业务群组中的小成员,与其它“兄弟”相比差距很大,但它同时也是海尔集团体系中的“宝贝”,今年以来的排名一直列于集团公司第一。它有过不太成功的创业经历,今天却成为IT业界的“黑马”。2005年,它在中国电脑产业中的排名一年上升了14位,笔记本业务更是在今年超过索尼稳居国产品牌第2名。它,海尔集团强大怀抱中的新兴业务,看似弱小但狼性十足,几次成为“小鱼吃大鱼”的传闻主角,现在,国内外著名电脑企业仍是其并购的目标。 

  10月23日,海尔电脑总经理方纯松做客人民网,为海尔电脑面临的这些繁复斑驳的表象做了清晰的注释。

  “黑马”有多“黑”

  作为中国电脑行业的新军,海尔电脑三年的成绩让大家眼一亮。“我们在2005年一年上升了14个名次,2006年笔记本进入国产品牌第二名。” 方纯松用数据来谈海尔电脑的成绩。对于海尔电脑这匹“黑马”的冲击力,原惠普(中国)高级副总裁庄正松曾有这样的描述:继联想之后,海尔是最有可能成为惠普对手的公司。

  在海外市场,海尔电脑击败19家欧洲国际对手,获取马其顿十万台大单。方纯松透露,海尔集团在海外有22个制造基地,有18个贸易中心,还有很多设计中心,有近600人的海外经理人团队,还有非常庞大的经销商队伍。在马其顿和拉丁美洲取得大订单之后,海尔集团海外推进本部专门成立了大项目部,目的就是为了让海尔电脑在海外获得更多的大订单。“海尔集团的海外平台,给海尔电脑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基础。”

  在今年,“海尔电脑整体的发展速度和去年相比保持了一个高速的增长”。方纯松透露,台式机保持了100%的增幅。“在集团内部,海尔电脑的发展也得到了集团的肯定,从1到9月份,海尔电脑在集团内部的排名一直是排在第一名。”

  此外,海尔电脑正在为谋求大发展布局。在推进国内市场渠道深度方面,海尔电脑提出了 “十百千万”规划。即在中国市场容量最大的十个省份、100个地级市重点投入资源,在一千个富裕县、一万个乡镇建立专卖店。

  谈及联想、惠普等这样的竞争对手,方纯松表示要向他们学习。他还同时提出,海尔电脑的目标不光只在国内市场,还希望能够走出国门,成为世界IT的一个强势品牌。“在国内能够超越我们的对手,我想这都不算我们的一个目标,海尔电脑希望以后在国际市场能够大有发展。”他说,我们要战胜的是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对手始终是变化的。

  对于海尔的未来,方纯松有自己的理解。方纯松说,丰田汽车为什么在全世界能够做到NO.1,是因为他们有“看板管理”,这种模式深入人心,戴尔电脑做得非常好,因为它的直销模式做得非常好。“我们希望海尔能够摸索出一套使自己做大做强的模式出来。”

  “饿狼传说”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海尔要并购国内一家著名电脑企业的传闻成了产业界的热门话题,记者也提出问题希望听到准确的声音。

  “对海尔来说,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并购,而且一直在探讨并购的道路。” 方纯松没有就传闻说出更多的信息,但他透露,很多企业对海尔电脑的并购计划有很大的兴趣。“实际上在前期,国内有很多的厂家,不光是PC厂家,包括一些服务器厂家、数码产品厂家纷纷和海尔探讨并购的思路。” 这其中,包括韩国与欧洲的企业。

  虽然所有并购传闻最终还没有一个成为现实,但海尔电脑对此有清晰的思路。方纯松认为,在这个行业里面,没有规模就无法拿到更有竞争力的采购成本,也就无法做到合理的投入产出比,所以海尔电脑把规模看得很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除了 自身发展之外,并购是一条非常快捷的道路,而且在IT行业,并购事件发生比较频繁,比如联想并购IBM电脑业务,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对于海尔来说,并购是未来规模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一定要走并购的路线,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规模上迅速地做大做强。”

  海尔电脑的并购是会选择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呢?“我想可能首先还是从国内企业做起。”方纯松说,“无内不稳、无外不强”,只有把国内市场做稳,才能有立身之本。把国内的规模做大、做稳、做扎实后,我们再去海外拓展市场。

  方纯松还透露了更多的内幕:海尔电脑专门成立了研究部门,专门研究并购的对象、时间、时机,资金筹募等等。在他看来,海尔电脑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并购时机很重要。“具体的时间现在来看还不是非常方便和网友透露,这是一个企业的机密,太早公布之后,可能对收购时机的把握反而不是太好。”“我想等到合适的时候,海尔一定会做出并购的动作,而且一定会向媒体,向我们的网友公开这个事情。”

  一小步与一大步

  北京中关村,一个号称中国“硅谷”的地方,是各大电脑企业角力的重要战场。近期,一家机构的进驻引进了媒体兴趣,那就是海尔营销总部。这个看似很平常的一步更被媒体评论为是海尔电脑谋求全球化战略的一个营销布局。

  “有媒体说过,海尔将电脑(营销)总部搬到北京,目的是为了立足北京、放眼全球,我想这八个字说得非常精辟,也说出了我们的想法。” 方纯松说,首都北京,尤其中关村有非常适合IT企业生长的土壤,海尔电脑在青岛这两年发展速度非常快,但不可避免的是,没有大的环境,会造成战略目标不够大。“搬到北京后,我们的竞争对手就在家门口,等于我们把战线直接放到了竞争最激烈的战线上。”

  这次行动对海尔电脑未来意味着什么?方纯松透露,海尔电脑是海尔集团第一个把产品总部运营中心搬出青岛的部门,这表明了海尔集团对电脑业务做大、做强的决心和信心。他说,对于海尔电脑本身来说,进入北京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对手更加强大,也意味着在IT市场上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退。“如果说在两年前海尔电脑还是需要集团来喂养的小孩的话,现在就说明海尔电脑已经能够自己单打独斗,具备了整合资源的能力。”“中国有句古话叫‘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进入北京了,下一步只能进入世界,不可能再回到青岛,这是我们对行业表达的一种决心。 ”

  海尔基因

  “无内不稳,无外不强”,这句口号被方纯松多次提及。虽然海尔电脑是合资公司,海尔电脑的成长处处显现海尔基因的作用。

  “海尔电脑作为海尔集团的一个产品,我们从集团学到了很多,因为海尔主要是生产消费类产品,始终抓住用户的差异化需求,无论是海尔冰箱,还是洗衣机,还是空调,每一款新产品都要满足差异化的用户需求。” 方纯松说,“海尔电脑不可避免地要接受海尔集团的这些要求,所以,海尔电脑开发产品,也是始终抓住用户的需求。“这是整个海尔集团对海尔电脑带来的最大的帮助。”

  创新可以说是海尔集团的灵魂,张瑞敏在十七大期间被媒体描述为“言必创新”。他最近有过这样生动的表述:从全国家电行业看,利润现在已像刀片一样薄了,要想继续发展,只有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之路。虽然他说的是家电行业,但对电脑产业来说何尝不也是如此。“创新”当然也就成了海尔电脑的“法宝”,2006年,海尔电脑与英特尔成立了创新研发中心,今年,海尔电脑又加大了渠道创新、营销创新等方面的力度。这些处处都在进行的创新行动为海尔电脑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年举行的“中国IT品牌风云榜”颁奖典礼上,海尔电脑摘取了“最具创新力品牌奖”。

  不仅是理念上,海尔集团也提供了实质上的资源帮助。方纯松透露,在3C领域,海尔集团和国美合作一年的营业额是100亿,与苏宁、永乐、大中、宏图三包等连锁卖场之间的伙伴关系也非常好。除了搭乘以上的顺风车外,海尔本身的渠道优势也为海尔电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我们会利用集团的品牌优势、渠道优势和营销优势,包括我们在物流方面,在服务方面的优势,快速进入四、六级市场。”

  反过来,海尔电脑影响着海尔集团。方纯松说,海尔其他的家电产品在行业里面都是在前三名,有九个产品是排在第一名,海尔电脑刚进入电脑行业的时候,规模、实力和竞争对手无法相比,但是海尔电脑在两年中快速地超越了对手。“我们的高速发展,给集团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此外,他还认为,海尔电脑整合英特尔、微软以及上游产业链的作法给海尔集团内部提供了一种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