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热衷“挖人”的背后:个人资源

商业地产积极“挖人”,重要目的还是争夺人才背后的个人资源,一旦资源用完就失去了利用价值。商业地产高管人才流动后的平均寿命偏短。正如地产企业由住宅转向商业需要谨慎,地产人才向商业地产转型,也需要谨慎。
近年来,商业地产已成为中国地产行业的关键词,2003年万达在长春的第一个商业项目标志了中国商业地产产业化的发端,此后,人们开始打听“谁在做商业地产”,而现在,人们问“谁还没做商业地产”。越来越多的开发商涉足该领域,除了争相转型的住宅开发商,传统零售商也试图由“房客”变为“房东”,甚至连海底捞、娃哈哈、杉杉等餐饮、消费品企业都已涉足商业地产。
从人力资源的维度来观望也可窥一斑。尽管中国商业地产“泡沫论”日渐加剧,但却不能阻挡人才趋向商业地产。近日,科锐国际发布了《2013中国地产人才景气报告》,调研覆盖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及苏州、杭州、南京、成都等热点二三线城市,共计123家地产企业、761位地产人士受访。报告显示,地产行业的招聘需求位居行业之最,商业地产是最受青睐的就职领域,34%的受访者最青睐商业地产,而住宅地产仅获得26%受访者青睐。
商业地产蓬勃发展形成旺盛的人才需求,但是,经验丰富的行业人才严重稀缺,企业为争夺这些人才愿意付出更高成本,导致商业地产人才流动频繁,大量非商业地产领域的行业人士也试图转型。
商业地产企业积极揽才,只是为了储备发展后劲吗?广州连城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邓国坚曾表示,“商业地产挖人,与其说储备人才,不如说是争夺人才背后的个人资源,尤其是招商人才,一旦资源用完,就失去利用价值,或走人或被炒。我曾经做过一个不完全统计,现在商业地产高管人才流动后的平均寿命不超过12个月,一般在11个月左右。”
对此,科锐国际地产行业资深顾问刘曦建议商业地产人才必须调整心态,清晰认识自身能力,切勿因行业兴盛导致自我定位过高,“一个商业项目的成功,必然来自于团队努力,以及客观环境成熟,绝非一个人的功劳。但有些业内人士经历了一个成功项目后,可能会过度自信,对跳槽时的职位、薪酬预期过高,或者一定要做市中心的项目、奢侈品项目,实际却无法胜任这些职位和项目,对个人职业发展不利。”
商业地产空置率过高和投资过热问题,已是老生常谈。近日世邦魏理仕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在建购物中心面积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中国7个城市位列全球十大最活跃购物中心开发市场,包括成都和天津,紧随其后的沈阳、重庆、武汉、广州和杭州在未来三年都将分别交付达100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近日微博热议,中央八项规定一出,随即引发高端餐饮、高端礼品销售额迅速下滑,专业人士认为高端餐饮在9月前后还会出现第二波倒闭潮,还将影响到商业地产的收益。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有意转型的非商业地产人士,刘曦建议做好心理准备,并非转型后一定能面对很多机会,还是要对公司、项目进行充分了解后再做决定。比如有些区域因过度开发,可能存在泡沫,导致项目面临隐性风险,这种项目对转型的非商业地产人士而言,可能不是一个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