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汽车工业发展艰难历程

2013年7月15日,对于中国汽车工业而言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历经一甲子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汽车市场的产销量已近2000万辆,连续数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而中国汽车工业也逐渐开始在全球展现自己的影响力。

今天,我们在为中国汽车工业诞生六十年欢欣鼓舞之余,也应该铭记这六十年走过的艰辛。在成长之初,我国的汽车工业呈现着“只有卡车没有轿车”、“只有公车没有私车”、“只有计划没有市场”的困局。我国的汽车工业如何走出当年的困局,开创今天的局面?这其中的艰辛与坎坷、推翻与重来是后辈汽车人们必须铭记的历史;而在这段历史中蕴含的经验教训,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开启未来的钥匙。

中国汽车工业在发展的最初正应了小平同志的名言——“摸着石头过河”。以饶斌、郭力、孟少农为代表的老一辈汽车人,在最初的阶段辛苦打拼不断摸索,最终奠定了中国汽车业今天的成就和未来发展的基础。

“缺重少轻”中国汽车工业最初的彷徨

1953年7月15日,一汽在长春奠基,打下了我国汽车工业的第一根桩,拉开了新中国汽车工业筹建工作的帷幕。

国产第一辆汽车于1956年7月13日驶下总装配生产线。这是由长春一汽生产的“解放牌载货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圆了中国人自己生产国产汽车之梦。

一汽成为了我国第一个汽车工业生产基地。但同时也决定了中国汽车业自诞生之日起就重点选择以中型载货车、军用车以及其他改装车(如民用救护车、消防车等)为主的发展战略,使得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结构从开始就形成了一种“缺重少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