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用纺织品外资企业面对高成本思考在华布局
坚守中国市场的理由
郭秉臣(原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教授,现任海东青新材料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如今市场竞争激烈,不光是国内企业需要进行产业调整,不少外资企业也在调整战略模式。目前,跨国企业主要有三种形态的调整:一是将研发生产线由成本较高的中国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二是将生产由中国向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转移;三是部分制造业回流本国。无论是怎样的布局调整,都将牵动着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增减。
以美国为首的大批外资企业来中国投资,原因不外乎几点:首先,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市场机遇无可比拟;其次,中国的劳动力比发达国家要便宜得多;此外,把工厂建在中国,不会对自己的国家造成环境污染。外企来中国投资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利用这里广袤的消费市场,往往并不希望真正的关键技术和管理经验流入中国。
随着中国市场的日趋成熟,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以及大量人才海外“镀金”归来,中国本土市场拥有强大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危机刚过,外企撤离中国搬回本土,不仅可以为本国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以缓解日益高企的失业率,也有利于保障本土的产品供应,这是显而易见的趋势。
还有一点是某些外企所不愿承认的,那就是在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下,持续运营颓势扼杀了他们继续留在中国拓展的本钱。据上海美国商会最新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商业报告》显示,美国企业在中国的营业额和利润率等主要业绩指标连续两年下滑,因此有15%的美国企业准备离开中国。但是选择离开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再回来,短暂的离开可能教会他们用更理智、更高效的方式保持和这个市场的联络。
可喜的是,“外企撤离中国”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并未形成大气候,不少外资企业不仅没有减少在华业务,反而加大了中国区域的市场份额。究其原因,或是依旧看好中国市场机遇,或是不愿放弃已有成果,抑或是继续贪恋中国市场环境的稳定。
中国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起步晚,发展不成熟,相比于其他行业的“海归”人才少之又少。企业老板多半是技术出身白手起家;骨干员工多是在一线摸爬滚打多年才有成就;专业人才培养面不广却又流失严重。这样的现实境遇决定了我们对于行业内尖端科技的极度渴求,而缓解这一局面的最好办法就是引进外资企业。
今天,技术、资本和人才实现了全球流动,带来的是市场的本地化、产品的多样化以及服务的个性化,任何跨国公司要想在中国成功,就必须融合到本地市场和本土产业中。在华外企必须要有灵活的应对机制,主动适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监管环境的变化。满足合作对象和目标市场的利益诉求,才是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