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具制品品牌升级转出一片崭新天地
不锈钢餐具和皮具,新兴的两大传统产业,虽然兴起的时间相差不长,产品也同样大部分出口,但两个产业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一样的命运。
从与港商合作为开端,新兴的不锈钢定位高端,主要走欧美市场;而皮具行业则走低端路线,家庭作坊就可生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于,或代工或贴牌,都是在为别人加工产品。如今,他们在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品牌方面殊途同归。
品牌是新兴的不锈钢餐厨具企业从外需市场转向内需市场、打开国内市场大门的制胜法宝;而如果一直没有自己的品牌;新兴的皮具行业将只能永远处在产业链的最底端,没有翻身的机会,在无序竞争中恶性循环,注定走向衰落。
在长期为欧美高端品牌代工同时,新兴不锈钢产业培养了一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和产业工人,一些走在前列的企业高度重视研发设计,在发展自己的品牌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而新兴的皮具产业则由于长期的无序发展,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怎样在转型中实现命运的蝶变,是一道更任重道远的难题。
不锈钢餐厨具产业:
从“打工仔”到“老板”
不锈钢餐厨具产业可谓是新兴县的骄傲,从一开始的高端定位,长期走欧美高端市场,让这个产业充满竞争力,焕发着勃勃生机,也足以让外界艳羡。
但辉煌的背后是一个“打工仔”的尴尬:一直给欧美大牌代工生产,只能赚到微薄的加工费,而外部市场的不稳定性越来越大,这都迫使新兴的不锈钢产业转回头来寻求国内市场。
从做外国人的打工仔到回国做自己的老板,新兴县的不锈钢餐厨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意义重大的转型。
代工产品外销路径
新兴县不锈钢产业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由县内的一家农机厂与港商合作,开始生产一些简单的不锈钢产品,其制品以外销为主。
万事泰就是当时迅速发展起来的企业代表之一。在广东万事泰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简健立的记忆里,80年代末,一间厂房,二三十人,简单的生产线,家庭式手工作坊,就是万事泰集团最早的生产场景,也是新兴县不锈钢产业兴起伊始的写照。
一开始就瞅准欧美高端市场,走高端质优的路线,“新兴煲”逐渐赢得了口碑。籍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新兴不锈钢餐厨具行业的生产规模不断壮大,产品知名度越来越高。
经过20多年努力,新兴县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县级不锈钢餐厨生产和出口基地,到现在为止,整个不锈钢产值大约有50亿-80亿元,基本都是出口。不锈钢餐厨具产业还带动了一批与之配套的模具、五金、玻璃制品等行业发展。新兴县不锈钢企业都是OEM/ODM代工协作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代工贴牌”。万事泰企业的客户主要来自欧美,有德国的“WMF”和“双立人”等国际知名品牌。
这种代工的模式,为新兴的不锈钢餐厨具从无到有、打开国际市场、发展壮大规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利用国外知名品牌的先进理念设计、学习高端的生产技术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使得新兴的不锈钢餐厨具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高水平线上。
但由于一直为欧美大牌做代工,新兴县餐厨具70%的产品都是贴牌加工生产,自主品牌不足30%,即使有了自己的品牌,也没有与生产能力相应的品牌知名度。
在参观万事泰的产品展示间时,记者看到一个个轻盈美丽的不锈钢餐厨具,工作人员自豪地介绍,一款为“双立人”生产的不锈钢锅在欧美市场上能够卖到几百美元。但新兴县副县长刘桂秋表示,虽然能做出价值几百美元的不锈钢锅,但其实钱基本上都是被别人赚去了。随着规模的扩大,一直为外国老板打工,“赚一点加工费”,已经难以适应新兴县餐厨具发展的要求。
从外需转向内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大部分外向型企业都受到严重打击,当时新兴县的中小不锈钢企业中间也出现了“倒闭潮”。在这次风暴中,万事泰认识到了行业的危机:太依赖外贸市场。
“新兴县的不锈钢餐厨具90%出口外销,在欧美的占有率达到了50%,相反,国内市场占的比率不到10%”。新兴县不锈钢餐厨具制品企业商会执行副会长区荣炎透露。
作为著名的不锈钢餐厨具生产基地,新兴并没有矿产资源,其原材料全部靠进口;而由于一直为国外品牌代工,产品基本上都依赖出口。这样的外向型产业,极易受到外部市场影响。
近年来,受到欧债危机、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的影响,不锈钢餐厨具出口量明显下降。企业普遍反映订单不足,总体发展呈下滑趋势。区荣炎透露,近年来人民币升值,而且不锈钢制品出口退税率由原来15%下降到9%,新兴的不锈钢企业生存更加困难。
开拓国内市场不仅是国家“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策略,也成为新兴县不锈钢厨具要生存壮大的现实需求。刘桂秋透露,这几年,推动不锈钢餐厨具产业走内销市场也成为了县里的重要工作。
他认为,回过头来开拓国内市场,是新兴不锈钢产业新的发展机遇。“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像我们中国市场这么大。而且如果我们的内需打得好的话,出口就会更好。”简健立则表示,万事泰正在尝试转变发展模式,“两条道路都要走”。
继续走高端品牌路线
要开拓国内市场,即意味着要重点打出自己的品牌。纵观国内市场,不锈钢餐厨具生产商基本都是以中低端为主,“价廉物美”的消费观让人选择价格更低的商品来购买。
简健立表示,外地不锈钢餐厨具企业用料普通,产量大,做的都是大众化产品,市面上十几块或者几十块钱就可以买到一个煲,“他们肯定比我们更有价格优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兴的不锈钢企业就要“放下身段”。凌丰集团总裁办主任梁湛权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对健康的生活理念的追求,逐步大家会慢慢接受高端的产品。
依靠着20年为高端品牌代工积累的技术和经验,继续走高端路线是树立品牌的独特优势。而且,万事泰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刘炳耀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新兴培养了一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和产业工人,这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通过技术创新设计自己的专利产品,制造更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是打造自己品牌的第一步。凌丰集团自主设计的旋控式压力锅和旋压倒水锅荣获了“2012年度红点概念奖”。
在销售渠道上的铺展,也成为了新兴县不锈钢企业的重心工作。如今,许多新兴不锈钢企业已经在全国各地都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点。还有一部分进入了全国较大的商城商场。
近年,凌丰集团在全国各地开设了100多家生活体验专区、专卖店和百货专厅等直营终端。梁湛权说,凌丰集团不仅有自己的实体专卖店,还有网络专卖店、网上商城来销售产品,而利用“专厅专柜”的销售模式,在广百、苏宁等百货商场里面销售的效益最好。
内需市场的蓬勃活力让这些企业尝到了甜头。刘桂秋说,“出口的餐具,一个只能赚到几十块钱。在国内我们有自己的品牌,一个锅可以卖到三四百元。”
皮具产业:
“灰姑娘”如何变身“金凤凰”
新兴是省内第二大的皮具生产基地,生产的钱包占了广东市场的80%,每年的产值达30多亿元,“新兴银包”在业内也有了不小的名气。然而从诞生以来,新兴的皮具行业就充满着草根气息,质低价廉,没有一个叫得出名字的品牌。
经过20年的发展,如今低端的道路已经难以为继,皮具行业的转型迫在眉睫。灰姑娘如何变身金凤凰,将是一道同时考验着皮具企业和政府的难题。
最大的皮具厂仍是“个体户”
新兴皮具行业的星星之火在上世纪90年代初落在了新兴,如今新兴的皮具厂可谓四处开花。据了解,正式在工商局登记的皮具厂大约有900多家,加上没有登记的,达1500多家,保守估计,在新兴从事皮具行业的人有10万人左右。
“一个初中毕业生,投资3万元,就可以自己办一个皮具厂。”新兴县经信局局长余卫军说,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比较低,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工厂大都是典型的“三合一”场所,“一楼做工,二楼是仓库,三楼住宿、吃饭。”
新兴县大部分皮具厂家都是以低廉的人力和原料成本加工制造产品,缺少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低。在农村,妇女们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捶银包”是新兴人司空见惯的场景。
位于新兴县东城镇的至尊马皮具厂是10年前从佛山转移回到新兴的一家皮具厂,主要生产男式钱包。前几年还有200多工人,如今缩减到了100多人,但已经是新兴县最大的一家皮具厂。经理莫宗桂告诉记者,由于利润低,工人的工资难以提高,厂里已经越来越难以招到工人。
至尊马是新兴小部分的有自己品牌的皮具厂之一。在新兴,大多数的皮具厂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很多都是贴牌生产,基本上没有品牌意识,“只要能赚钱就可以”。新兴县经贸局局长余卫军把这种现象形容为“家庭小农户看小工厂,小工厂看大工厂,大工厂看订单”。
莫宗桂说,至尊马在广州的梓元岗皮具批发市场有自己的门店,批发出去的钱包卖10元钱左右,在新兴已经算是比较“高端”的产品。新兴的大多数厂家,都是将产品运到批发市场请别人代销,每个钱包基本上都在5-6元左右。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数量繁多的皮具工厂规模小、产品低端,导致了新兴县皮具行业的恶性竞争非常激烈,所有的皮具厂都深受其苦。余卫军透露,皮具产业虽然年产值30多亿元,但对新兴县的税收、创汇的贡献基本为零。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兴县最大的皮具厂“至尊马”仍然属于“个体户”。
“公司+工厂”整合千家小企业
“新兴的皮具产业看起来繁华,其实充满了问题,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新兴县皮具商会会长区林坤忧心忡忡,“如果按照目前的模式一直走下去,两年内新兴县的皮具企业起码要倒闭掉一半。”
分管工业的新兴县副县长刘桂秋认为,皮具产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不仅有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也能给整个新兴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温敬昌注册成立的建廷皮具有限公司是新兴县唯一一家公司制的皮具企业。“不成立公司,永远都没法发展。”温敬昌说,公司制使得他可以通过广交会直接接单出口。
从托人代销到接单出口,对皮具厂家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自己直接出口,就掌握了产业链条中附加值比较高的外贸环节。俗话说,“种菜的不如买菜的”,温敬昌想做的就是从“种菜”转变为“卖菜”,而且他还要带动大家不仅“种菜”也要“卖菜”。他的设想是,自己接了国外订单后,安排给新兴一些比较有能力的厂家去生产。“假如我能牵头去发展20家有能力的工厂公司,这20家也继续发展下面的20家,一层层地这样去带动,这样整合新兴这么多家皮具厂就很容易了。”温敬昌说。
怎样去管理这样一个低端散乱的皮具行业并帮助他们做大做强?这样的问题也曾长期让新兴县的相关管理部门头疼。温敬昌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与新兴县的决策者们不谋而合。刘桂秋表示,目前县里也正在研究方法,为新兴的皮具行业寻找一个出路,其中就有借鉴温氏“公司+农户”的模式去整合全县上千家皮具企业。
“现在有这么多家皮具企业,先分批选出产值高、规模大的工厂作为‘领头人’,其他小的工厂就要纳入这些大工厂里面,变成”子公司“的形式,由大工厂来管理。”刘桂秋说,通过这种方式,把原来的900家皮具企业整合成30到40家,来帮助它们转型升级。
而成立一个皮具进出口贸易公司也正在县政府的计划中。余卫军说,新兴皮具出口量大,如果在新兴成立一个这样的公司,就可以做到从接订单、生产到出口、销售的产业一体化。
皮具产业城承载转型梦想
在对新兴县皮具企业的走访中,皮具老板们都表达了希望能在新兴建设一个皮具皮革批发市场的愿望。目前,新兴的皮具厂从原料采购到销售出口都仍然是在广州佛山等地,新兴只承接了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
“如果我们了这个批发市场,不用到其他地方去采购,工厂就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其次,要配套物流和会展中心。既然新兴的皮具占广东省80%以上,如果有了会展中心就可以吸引世界各地的客商到新兴来采购。”温敬昌说。
在东城镇,皮具老板们有一块100亩左右的待开发的土地,温敬昌希望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将这块地周围划出更多的面积,连片建成他们期望中的皮具皮革批发市场。
但县政府的眼光放得更长远。刘桂秋透露,目前新兴县正在规划做一个3000亩左右的皮具产业城。
刘桂秋设想,这个园区至少要做成省级的皮具市场,做到“价格的浮动能够影响到广东省乃至全国”。
政府只能做出土地规划,具体怎么建设产业城还是要靠企业。刘桂秋说,皮具城的建设者们还得策划怎样将900多家皮具企业一起引进园区里面,“必须要由大企业,大老板,素质文化高的人来带动我们产业的发展。”
这即意味着,皮具产业新一轮的“优胜劣汰”机制中,将不再是新兴本土的企业唱主角,而是由来自广州佛山等地的大皮具企业进驻新兴,成为激活新兴皮具产业的“鲶鱼”。
在这个未来的皮具产业城里,盛放着新兴皮具产业转型升级的更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