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企业冷热不均 进口棉配额左右命运

夏津县最大的纺织企业之一,德棉集团的恒华纺织也干不下去了,已经转租给浙江商人。现在夏津县停工不干的纺织企业已经有10多家。8日,夏津县某纺织企业负责人向经济导报笔者透露。

10日,导报笔者在夏津采访时证实了上述消息。德州恒华纺织有限公司(下称“恒华纺织”)董事长李振将企业的困境称之为“政策性亏损”:“棉花价格与国外相差太大,进口棉花需要配额,企业竞争力被严重削弱。”

与夏津县纺织企业遭遇的普遍窘况不同,那些拥有大量进口配额的企业日子却很好过。魏桥纺织(02698.HK)公布的2012年财报显示,公司去年实现净利润4.82亿元,几近翻番。究其原因,正是“使用进口棉比例增加”。

夏津多位纺织企业负责人在接受导报笔者采访时,都对棉花进口配额的分配忿忿不平。“现在是进口配额决定企业的命运。企业经营的好差,不是看你技术、管理、成本控制,而是看你能不能拿到配额,大家完全处在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丰润实业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孟令军如此抱怨。

“政策性亏损”

作为夏津最大的纺织企业之一,恒华纺织曾是当地的“明星企业”。这家拥有近30年历史的企业,最多时曾拥有2500多名职工。但如今,它已风光不再,正处在新人入主的敏感时期。

恒华纺织职工向导报笔者反映,因资金链断裂,公司春节之后开工一直不正常。现在,公司已经被浙江的投资者接手,开工已经恢复到一半左右,接下来公司可能改名为“世纪恒华”。

恒华纺织目前由德棉集团控股。导报笔者在工商部门查阅到,恒华纺织注册资金8000万元,德棉集团以90%的持股比例位居第一大股东,德棉集团进出口公司持有其余10%股权。目前,浙江投资者并非直接控股该公司,而是注册成立新公司——夏津世纪恒华纺织有限公司(下称“世纪恒华”),由其以租赁形式运营恒华纺织现有资产。

李振接受导报笔者采访时表示,恒华纺织作为一家老国有企业,本身在市场竞争中就有诸多不利因素,人员负担、债务负担等都比较重。而行业的宏观不利因素,更使企业面临“政策性亏损”,“国外每吨棉花价格比国内低五六千元,企业若进口棉花需要配额,去年恒华纺织只拿到几百吨配额,属于杯水车薪。”
那么,在浙江投资者租赁经营恒华纺织之后,在棉花供应上会有所改观吗?世纪恒华执行董事王林华向导报笔者坦言,棉花内外巨大价差给国内纺织企业带来很大压力,新公司尚未拿到棉花进口配额,未来公司将加大化工纤维等非棉原料的比例。进口配额拯救魏桥

恒华纺织遭遇的经营困境,在有纺织名城之称的夏津并非个案。

“行业形势非常困难,夏津已经有10来家企业停掉了。”夏津天润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田绍庆说。导报笔者也从多个信息源证实,除恒华纺织外,夏津县的正平纺织、吉祥纺织、诚信纺织、利华纺织等一批小有名气的纺织公司都已停产,部分企业甚至已经破产倒闭。

行业遇到的问题,都是很明显的。“棉花价格内外相差五六千元一吨,企业对外没有竞争力,出口萎缩、进口棉纱大幅增加,国内需求也不旺盛,企业经营普遍都很困难。”

那么,在此行业背景下,魏桥纺织何以实现净利润几乎翻番,毛利大幅上升?

魏桥纺织解释称,公司毛利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本集团使用进口棉比例增加,进口棉价格较国内棉价格低,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盈利空间增加。”

那么,魏桥纺织到底拿到了多少棉花配额?

去年,魏桥纺织所在的滨州市争取到棉花进口配额43.68万吨;今年截至目前,滨州已经再次争取到两批共近20万吨的棉花进口配额。在这些棉花配额中,魏桥纺织占了大部分。以滨州市今年第一批8.86万吨配额为例,魏桥纺织占到了6.36万吨。以此比例推算,魏桥纺织去年得到的棉花配额有望超过30万吨。

而在去年,国内外棉价差4500元,即使到岸税后价差也超过4000元,30万吨的棉花配额将为魏桥纺织节省成本12亿元左右。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远远超过了魏桥纺织去年4.82亿元的净利润。

业界质疑配额透明性

棉花进口配额拯救了魏桥纺织,谁来拯救那些没有配额或配额很少的中小纺织企业?“全国大小纺织会议上,我们每次都说进口配额的事情,但没有效果。我们一样吸引就业,一样纳税,但我们就像不是亲生的孩子。”夏津县天宏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广厚抱怨道。

山东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夏志林向导报笔者介绍,国家发改委掌握着棉花进口配额的分配权,每年都会公布棉花配额的申请条件、分配原则等。但在棉花配额的分配过程中,业界对其透明性一直存在质疑。

据国家发改委2012年文件,有条件申请棉花进口配额的企业包括国营贸易企业、2011年有进口实绩的企业和纺纱设备5万锭以上的棉纺企业。

这个进入门槛并不算很高,但它的分配原则却很模糊。国家发改委“将按照申请者的申请数量、历史进口实绩、生产能力和其他相关商业标准进行分配”。“在执行过程中没有人知道到底是怎么分配的,人为因素很强。”刘广厚说。

在这样的分配原则下,导报笔者采访的夏津纺织企业负责人,无一不提到了配额分配过程中存在的“权力寻租空间”,各种疏通关系的段子在这些企业负责人之间流传,他们在笑谈中透露着失望和无奈。

孟令军直言,如今的棉花进口配额已经“商品化”了,在各企业发挥神通、从国家发改委争取到进口配额之后,一些配额会被拿到市场上买卖,有钱就能拿到配额。山东夏津润通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田连臣曾对导报笔者说,进口配额的买卖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去年每吨配额一度曾炒至3500元以上。呼唤同一起跑线

“实行棉花进口配额制度,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保护国内棉农利益。”夏志林说。

但如今,它的弊端也很明显。“只要能拿到配额,1000吨就是四五百万元的净利。”李振如此说。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这是国家的政策。但在现实中,中小企业却面临着种种歧视。去年,国家进口棉花超过500万吨,按照每吨低4000元,拿到配额的企业相当于拿到200来个亿的补贴,但小企业与此无缘,我们怎么在市场中生存?”刘广厚说。

正因如此,业内对棉花配额的质疑之声越来越大。即使是不取消棉花配额,大家也都期望棉花进口配额的分配能够更透明、更公正,以让每个企业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此前市场曾传言,今年的棉花进口配额将与中储棉抛储捆绑,企业拍得一吨棉花将获得相应1/3的进口配额。“这有利于配额分配的公平性。”田连臣说。

但如今,中储棉抛储已经进行近3个月,对于是否搭配相应的进口配额仍无明文规定。“从已经发放的配额看,并不是说与中储棉抛储相结合,配额的分配仍然以往年拿到企业为主。”孟令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