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夏恋败局已现:郭台铭贪多导致功败垂成
声明称,“经过双方管理层近5个小时的沟通之后”,鸿海已将入股夏普公司(6753.JP)的一年有效期延续至三年。
这意味着,尽管表面上被爆炒了一年的“鸿夏恋”仍将继续,但实质上,鸿海董事长兼总裁郭台铭已为自己的“一时贪念”付出了高昂代价:一着本可制敌的领先“妙手”,最终却为夏普渡过最困难时期“做了嫁衣”。
互留颜面
在总数330多字的简短声明中,鸿海“温和”地表态——自2012年3月签订初始合作协议始后,“鸿夏恋”双方就一直针对注资时机展开持续协商,“2012年8月3日双方管理层会谈时,鸿海就重申了以约定价格取得夏普公司9.9%股份的承诺,我们也希望在金融机构的合力支持下,双方在未来三个月能够以协议价格敲定该项投资计划。”
但最终的结果是,不仅是三个月,2012年8月以来的半年多,鸿夏双方都未能敲定该笔投资计划,因而,双方只能将注资合作有效期延续至2015年3月26日。
显然,这一表态口吻与此前郭在公开场合指责“日本人做事没有效率”“缺乏决断”等的说法大相径庭。
问题在于,鸿夏双方针对注资的根本分歧未曾消除,夏普当下的运营环境已获极大改善。声明透露的信息间接确认了双方是因为运营主导权的问题而迟迟未能达成一致:“为了达成2012年3月签署的协议,在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双方正就鸿海加入运营委员会的职能一事展开商讨。鸿海仍然希望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夏普公司能够尽快回到增长与成功的轨道上。”
对郭台铭而言,鸿海发出的该份声明及夏普此前的说法,可谓为其“失败”留足了面子。鸿海声明重点强调的是寻求运营主导权,这当然符合郭台铭“联阳(即日本企业)”“抗韩(即韩国三星)”的本意。
夏普方面则将协议未曾达成的原因归为台湾政府阻挠而并未直指郭台铭“得陇望蜀”、贪心不足。
“贪念”误事
但3月27日,台湾“经济部长”张家祝受访时却无意中透露,“鸿夏恋”最终走至目下格局,与政府无关,只是郭台铭在谈判中的策略过于“贪多”导致功败垂成。
他指出,2012年鸿海和夏普签约两三个月后,夏普股价不合理暴跌,投审会在保护(鸿海)股东权益下,退回鸿海申请案,并要求鸿海和夏普重新就投资价格达成协议,使价格符合市场行情,才能放行。
资料显示,2012年3月,鸿海宣布以每股550日元入股夏普、准备投资669.05亿日元(约新台币206亿元)取得9.98%股权。但随后日本股市暴跌,夏普股价一度下探至2012年年初以来最低的163日元/股,不足协议购买价的1/3。
因此,台湾投审会提出让鸿海“补件”,但郭台铭却以此为由“虚张声势”,希望“趁火打劫”介入夏普运营权。
这让夏普难以接受。最终,鸿海一再延误“战机”。
日经3月7日消息称,夏普本计划于3月5日晚与郭台铭在总部工厂举行首脑会谈,在会谈中告知公司与三星的入股事宜,希望藉此获得郭台铭的谅解,但郭台铭提前获知该结盟信息,因此火大取消该次会谈。
而从事态发展的可能走向来看,鸿海3月26日的声明更多是出于“姿态”需要,若郭台铭无法在运营主导权上退让,夏普将很难委身于鸿海。
一方面,夏普的运营环境已经获得极大改善。除接连收获高通和三星入股的救急资金外,2013开年来日元的不断贬值,已经让夏普渡过了最难关口。同时,按照《韩国经济日报》(TheKoreaEconomicDaily)3月21日的消息,苹果公司已在新一轮iOS装置中全面封杀由三星电子(SamsungElectronicsCo.)制造的荧幕,并改向LGDisplay、夏普、JapanDisplay及友达(2409.TW)采购。
该报道的依据是,苹果对主要供应商送出的零组件询价单(requestforquotation,RFQ)通常会在产品发布前的5~10个月送出,以便让供应商有充分时间出货,但在苹果预定2013年夏季推出的iPhone5S、iPad5以及第2代iPadmini询价单中,均没有三星电子的“身影”。
不难发现,在苹果、鸿海联合“钳制”三星的过程中,夏普反而“坐收渔利”。
另一方面,郭台铭很难放弃主导夏普运营权的诉求,而其手中可打的“牌”又不多。夏普在三季度有高达2000亿日元的债务必须偿还,外部大额资金的入股仍然有其重要性,因此,除同鸿海谈判入股外,夏普还将出售位于南京的液晶电视厂。对此,鸿海若无意,夏普很可能将其售予联想,谈判据称已进入最后阶段。
看起来,郭台铭当初谋划的一着“抗韩”妙手,很可能就因为其2012年8月的一时“贪念”而招致最终的“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