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色彩浓 台州民营药企成长烦恼多

随着民营药企规模的不断壮大,所暴露出的许多问题也困惑着这些企业——双雄暗战、创业团队散伙,家族企业的经营权争夺,产业层次低,升级困难,像这种题材的故事近年来在台州民营药企里陆续演绎,从中我们也似乎看到了中国民营药企发展的缩影

    作为中国股份合作制的发源地,台州的民营药企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单个企业的规模在逐渐壮大;而作为20多年前就开始起步的医药化工产业,台州的原料药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聚群效应。

    小地方、大集群,在中国医药版图上并不多见的民营药企占据主力的特征,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的城市,一则台州,一则通化。

    民营药企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灵敏,在之前国有、集体企业机制不活的背景下,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弥补了企业在技术、人才、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劣势,民营药企不仅在夹缝里生存下来,而且往往超越老牌国有企业。但是,随着药企规模的壮大,民营药企也暴露出许多争扰和困惑,例如双雄暗战、创业团队散伙,家族企业的经营权争夺,产业层次低升级困难等等,这些故事近年来在台州民营药企不断上演。

    成长的烦恼

    业内人士认为:民营药企的体制机制优势是这些小药企能够迅速成长的首要因素。股份合作制的创造使小规模的原始资本集聚程度大幅度提高,资本一下子以几倍、十几倍的规模组织起来,从而使进入的产业水平大大提高,工业化的历程因此缩短。

    其次,民营药企是在家庭工业、专业市场、民间资金和股份合作制的共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这几个方面因素的同时作用,形成了小企业发展的综合环境。这种环境的存在,解决了小企业在资金、原料、技术、制造、销售等环节的所有问题,降低了小企业进入产业的门槛,企业才得以“铺地板式”地扩张,使得原始意义上的企业集群快速形成。

    再次,以原料药为主的产业格局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互补、分工和合作关系。产业集群以其精细的分工协作、高效的本地企业网络、快速的信息扩散和专业诀窍传输使产业获得强大的竞争力。研究表明,区域内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和知识循环在地理区位靠近的条件下得到改善,创新机会也在地理接近的情况下得到增加,即使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并没有因为生产过程的分散而下降,往往是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等级体系更加明显,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与联系更加密切。

    但随着经营规模的壮大,成长的困扰随之而来。今年年初,台州一家知名原料药企业的管理权之争成为各大财经媒体关注的焦点。两位在沪深股市自然人持股排名第12位和13位的富豪,一对曾被业界喻为“双剑合璧”的创业兄弟,其中之一通过在二级市场增持股票后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从而拉开了在二级市场减持股票的另一位创业兄弟的持股比例,并通过提交改选董事会议案,使后者退出董事会。至此,两位共同创业的合作伙伴走上了决裂之路。

    1989年,同从浙江化工学院毕业的两人同时下海,分别出资25000元总计5万元共同创建一家小型的合成化工厂。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小厂迅速成长,历经多年的发展,目前已跻身国内一流的原料药企业。公司上市后,两人作为自然人持股股东,也获得丰厚的财富回报。据业内人士介绍:两人上市之前的配合是比较好的,但上市之后两人的合作模式就开始发生变化了,管理权的争夺逐渐成为企业经营中的暗战。值得庆幸的是,这场暗战以较为和平的方式结束,并没有给企业发展的大思路和管理层结构造成大的影响。

    国际化和融资渠道

    参与国际化分工加速了小药企的成长。以台州为例,海正、华海、海翔、新东港这些主要的原料药企业从很早开始就是以对外贸易为主,与国际接轨不仅可以获得更为丰厚的利润,而且对于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也是一种促进。目前,台州外贸自营出口额在全国各省、直辖市(不含港、澳、台)中排在第12位,这对于一个之前在浙江省经济指标排在倒数第2位的城市来说绝对是一种飞跃。

    而融资渠道的相对通畅也是台州民营药企集群发展的有效催化剂。处于产业集群底部的是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的难题。目前,台州的原料药企业中,有海正、华海、海翔等3家医药类上市公司,据了解,另有几家大型的原料药企业也积极谋求上市融资。但是,我国在股票发行上实行标准控制和规模控制相结合的核准制,企业进入股票市场一直受到所有制形式的限制,多数民营企业与规定的上市条件相差甚远,相较需求而言,直接融资的渠道对于民营药企仍是受阻严重。

    据有关调查,台州有22.3%的企业感到流动资金紧张,认为融资困难的企业比重达18.2%。相比国内其他地区,在宏观调控背景下这一比例并不算高,民营企业的总体融资状况相对较好,但各大金融机构普遍对大企业“争贷”和对小企业“惜贷”,导致对大企业锦上添花有余,而对小企业雪中送炭不足。

    目前台州民营药企以内源式融资为主要来源,即企业所有者或员工入股企业。其次,民间金融仍是民营企业解决创业和运作资金的重要渠道。再次,民营金融机构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民营药企的间接融资环境正逐步得到改善。如台州市商业银行、泰隆信用社以及扶持民企力度较大的路桥农村信用社,3家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占台州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的70%以上,台州市商业银行和泰隆信用社90%以上的贷款对象是民营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信社对个私贷款占全部贷款累计发放量也在50%以上。地方商业银行的地缘优势、人缘优势、机制优势得以发挥。

    家族化色彩

    在台州,官员下海进入药企担任管理职务或者是自行创业并不是新闻,为地方医药产业的跳跃式发展提供了一大批“另类”的人才。支撑着台州民营医药产业一片红火的背后,是一批富有传奇色彩的民营企业家,英雄不论出身,在企业最艰难的时刻,他们凭借力挽狂澜的能力在企业中树立了绝对的领导地位。

    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大部分民企药企的前身是个体户,多半是靠“三缘”(人缘、血缘、地缘)关系联合起来,之间往往只有口头协议、“君子协定”,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一年合伙,两年红火,三年散伙”现象多见。因此,存续至今的一些民营企业中或多或少都还保留有封闭式、家族式的产权结构。

    民营药企在其发展起步阶段必然是家族式的。因为在起步阶段,谁也不敢跟从既无资金实力又无固定资产,还难以看到前景的个体创业者,那么,只有家属、亲眷、朋友、宗亲才能随从。在家族企业,最大的弊端还是在于“情”关。家族企业里的人员结构具有单纯性和复杂性,单纯是指结构外部的统一化的亲朋好友关系,复杂是指结构内部的裙带感情关系。这些关系引发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决策程序的混乱,最终危及企业的性命。所以,家族企业的生成是必然性的,但它的弊端能否改进还是看最有权威的家族领导者的意识和能力。

    台州民营药企在近年内有许多变化,儿子夺老子的权,兄弟分家各自发展等等。有些企业在患难时兄弟们能够同甘共苦,而一有收获后就要“分家”,能共苦,不能共乐,似乎是台州家族企业的特点。据了解,目前台州的一家医药上市公司就陷进儿子与女婿的权力纷争中。

    一位台州的企业家很推崇美国杜邦公司,认为它成功的组织结构的改革过程,可为家族企业提供一个光明的借鉴。杜邦公司至今已有近100多年的历史,法国的杜邦父子移民到美国,在深山老林开始生产炸药。杜邦家族的幸运在于,有3个堂兄弟出来力挽家威,他们廉价买下了公司,避免了当初差点被出卖给外人的危险。3个堂兄弟接管后,他们意识到了单人决策的局限性,进行了改革,实行集团式经营,权力还是集中在他们家族手中,但是在执行层面上,他们已不再亲力亲为了,而是由执委会执行。由于在集团经营的管理体制下,权力高度集中,实行统一指挥,垂直领导和专业分工的原则,所以秩序井然,职责清楚,效率显著提高,使杜邦公司长期保持了非常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