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历史城区赔偿开发商是补救也是教训
按照相关保护规划,广州历史城区和珠江两岸的建筑已严格限高,以保证历史城区和珠江两岸的景观风貌,但至今遗留下大量已批未建的高层项目。日前召开的规委会会议对三宗此类案例进行了审议。位于中山六路的项目将为历史风貌让路,被“削掉”70米,预计政府赔偿2亿元。
为了保护历史城区风貌,广州市已多次下“重本”。此前曾花7亿元收回万科大元帅府地块建孙中山纪念馆,花5亿元“削低”农讲所对面商厦20米,花7亿元收回大小马站附近地块建省非物质文化中心。这种与时间、与开发商的赛跑,是对往日粗陋历史观的一种补课,也是对未来文脉延续的一种提前埋单,是让广州继续成为世界历史城市的一种补救。如果动辄数亿的教训,能换回政府的正面形象,让人看到一个既信守自己规划承诺,又服从市场公平的政府,那么这种花费当然是值得的。但是也要看到,政府的赔偿,全部来自纳税人的血汗钱,也是往日规划无章、唯增长论的可悲结果。一直以来,广州都放手让资本到处建设高楼大厦,狂飙突进地让城市更新换代,换来了一部分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及文脉的全面萎缩。以速度和高度为发展指标,再加上受到海外摩天大楼的观念影响下,整体保护几乎没有任何的落实。
要知道1982年广州成为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和北京、南京、杭州齐名。然而,竟然到30年后,才有了《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这30年里,除了散落各处的古迹得到了保护,整个城市几乎就是朝着大都市模式来发展的,没有延续历史文脉的中心理念。到了今天,北京、南京、杭州的核心区依然有着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印记,严密控制着摩天大楼,而广州却早已被现代建筑群淹没。
真的要实现文化名城的保护,首要的一条当然就是产业东移,让都会区远离传统民居,从高密度的珠江新城,我们也看到了政府这个努力,尽管历经坎坷。然而,偏偏广州的公共优质资源是盘踞着中心不动摇的,如此惯性之下,必然引发资本的强烈黏附性。要让规划和这种资本黏性抗衡,必然陷入长期的谈判和赔偿之中。红线能不能守住,文脉能不能保住,石屎森林能不能得到遏制,这是理性公众最为担忧的。规划缺乏刚性和延续性,这是国内的通行弊病。如果今天交了昂贵的学费,未来有一天又悄然开禁,那么就是以汤止沸,纳税人则要为此不断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