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深圳楼市"逆生长" 大盘时代蓄势待发

“大盘时代”概念的推出源于著名房地产策划人王志纲的《大盘时代》一书。而这一时代真正的发轫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时从北京到上海、从广州到深圳,各地房地产的规模化开发已经初露端倪。


 

直到2004年和2005年,对于一线城市而言,大盘时代迎来了一个转折点。从2004年开始,上百万平方米的超级大盘开始渐次淡出公众视线。进入2005年,风光了多年的“大盘时代”在不经意间正愈行愈远。尤其是对深圳来说,寸土寸金的深圳从2006年至2011年,基本处于“大盘稀缺”状态,而2012年突然“冒出”多个体量超过40万平甚至超过100万平的大盘,如180万平佳兆业城市广场、中心区140万平大百汇、100万平乐城等,不得不说,伴随旧改的疯狂,2013年深圳渐入大盘时代。

  “大盘” 如何定义?50万平以上且称“大盘”

所谓“大盘”,指体量大、资源丰富、配套齐全、品质定位较高的大型楼盘。那么,多大面积才算“大盘”?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如,在广州,建筑面积100万平米才能称为“大盘”;在北京,建筑面积50万平米以上的楼盘可以称为大盘,100万平米以上的则称为“超级大盘”;在上海,占地面积10万平米以上的楼盘就可以称为“大盘”;在深圳,2004年提出只有建筑面积80万平米才能称为“大盘”。美亨认为,今天这个标准或可以减半,也就是说以建筑面积40万平米以上的楼盘称为“大盘”。对于一线城市,一般来说,城市中心建设大盘的规划可能性很小,尤其是对寸土寸金的深圳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除非是城市更新或旧城改造有些可能。

大盘的开发给购房者提供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居所,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模式和生活品质:比较齐全的社区配套,优质的教育资源、水准较高的物业管理,塑造社区文化的归属感,宏大的气势和相应的品牌效应,更具有增值和保值的空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