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三旧"政策3年节约土地13.32平方公里 改25村

“三旧”政策先行先试“美丽广州”还看今朝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美丽广州如何实现?昨天,笔者走访发现,广州三年来节地13.32平方公里,不仅有力推动了城镇节约集约用地,而且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投资需求增长、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等方面都有崭新变化。这一切,都离不开广州近三年来积极推进的“三旧”改造项目。

【三年试点】节约土地13.32平方公里

城镇存量低效用地再开发(即“三旧”改造)从广东开始试点,近期备受关注。广州的“三旧”改造,三年来节地13.32平方公里,不仅有力推动了城镇节约集约用地,而且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投资需求增长、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了解到,2009年至今,广州市已启动“三旧”改造土地20.03平方公里,节约土地13.32平方公里,平均节地率达到67%。这些措施释放大量的存量建设用地,有效拓宽了广州市建设发展空间。截至目前,广州市已批复25条村的改造方案,改造涉及4.6万户(不含外来人口),13.8万人;规划拆除房屋面积1643.82万平方米,其中已拆除556.61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安置房(含住宅和物业)1670.41万平方米,已建在建485.65万平方米;1.2万户 3.6万村民已顺利回迁。通过改造,户均居住面积达到240—280平方米。已批174个旧厂项目中,涉及用地21.65平方公里,引进220个投资项目,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3个、现代服务业项目217个。城区内工业用地面积减少8.58平方公里,预计可拉动社会固定投资4000亿元。改造后城中村优化了建筑间距,美化了空间形态,绿地率由原来5%提高到35%,建筑密度由原来60%—80%降低到25%—28%。

另外,广州市已启动改造区域新建各种公共服务设施380个。其中,学校46个,综合三甲医院1个,消防站2个,变电站24个,垃圾站54个,社会活动中心110个,市民休闲活动场所也大幅增加。在文化保护方面,广州“三旧”办安排了专项资金推进了黄埔古村、花都郎头古村等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的实施。

【走访广州】更新改造后城更美

东濠涌,从一条贯穿市中心的臭水沟变成了“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生态走廊;改造后的荔枝湾,重现“一湾江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西关风情,被誉为新“羊城八景”;猎德,原是广州“城中村”的一个典型缩影,违建、消防、治安、卫生,问题重重。猎德改造开创性地允许村集体组织作为改造主体,允许集体土地参与融资,调动了积极性,实现了财政“零负担”改造。政府主导和提前介入使得猎德的改造一帆风顺。传统优秀的民俗文化在猎德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重要的祠堂、龙母庙等庙宇和代表性的民居完整保留了下来,猎德的建筑文明、纯朴民俗、龙舟文化重放异彩。全面改造后的猎德,完全融入了珠江新城中心商务区,一跃成为享誉省内外的明星社区。

黄埔古村,一个始建于宋代的岭南古村,村内的黄埔古港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改造前,大量的文物建筑破损严重,亟需抢救性保护。黄埔古村改造中,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进行保护性抽疏整治,挖掘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经过整治,黄埔古村再现岭南水乡风情,成为珠江水畔一颗璀璨的明珠。2012年,黄埔古村荣获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和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的美誉。

农民工博物馆,是诞生于“三旧”改造的一道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城市风景线。通过城中村改造,从白云区马务村农民工聚居区就地取材,独辟蹊径,建设了全国首座农民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