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甲地产梁晓磊:转战商业地产是顺势而为

        尽管地产行业寒冬未尽,但一些传统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开始加速,众多住宅品牌开发商亦开始转战商业地产。

        11月,上海市共成交经营性用地30幅,成交面积为94万平方米,环比上涨59% ,是上海土地市场今年来连续第二个月突破100亿元大关。其中近半是商业用地,商办地块黄浦区594(北块)、596街坊,以3.4万元/平方米的成交楼板价,更是创下今年上海的单价“地王”。上海市计划12月入市的商业类地块,起始出让金总额达117.39亿元。

        不久前公布的《2012上海商业地产白皮书》也指出,近四成受访者有意转向商业投资,超四成受访者投资商业地产用于长期出租,中内环间物业最受关注。

       商业地产何以让开发商趋之若鹜?持有商业项目对企业运作有何好处?面对财新记者的诸多问题,上海传统的住宅项目开发商长甲集团总裁助理、商业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总经理梁晓磊认为,投资商业地产对企业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有很多隐性问题需要注意。

        财新记者:现在很多开发商转型做商业地产,原因和动力何在?

        梁晓磊:首先是因为对住宅,政策上有限制,增加商业项目开发是顺势而为。此外,现在中国政府花力气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拉动内需,相应地就为商业地产发展提供了原动力。还有一个好处是,一个商业项目,只要有比较好的租金回报,它的融资功能也是非常强的,可以有效进行资本运作。所以,做商业项目对开发商来说,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更具有可持续性。

        财新记者:就开发商纷纷转向商业地产,你认为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梁晓磊:很多地产开发商转型做商业,现在来看风光无限,但三五年后矛盾有可能会凸显出来。

        这个矛盾就是商业的过度开发,过多的供应和有效的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合搞商业地产的,并不见得每个城市都可以做超级购物中心。

        商业地产需要专业的运作团队,和住宅地产开发不一样,需要将市场和定位把握好,需要内外两个方面来提高专业度。比如,外部可以和专业的设计公司、商业经营顾问公司、商用物业公司等合作;在内部,通过有针对性地引进合适的商业人才,加强内部工作人员培训,来提高自身的团队建设。

        商业人才是个大缺口,比如我们的商管团队,都是请业内成熟商业广场里做得比较成熟的团队,现在很多地产开发商都在把一部分产业偏向商业地产,造成需求量大、人才匮乏、培养又来不及的问题。

        做商业地产关键的问题,一是商业选址,二是资金实力,三是人才,第四才是产品。说到底还是资金和人才。

        财新记者:开发商应该怎么平衡住宅和商业开发的比重?长甲是做住宅为主,现在斥巨资投建长泰广场,是因为对住宅市场不看好吗?

       梁晓磊:我们从一开始走的就不是单一住宅开发路线,很早就涉足了商业地产的开发。两条腿走路的好处是我们能很好平衡现金流。

        住宅依旧是公司的支柱产业,但同时,也会把部分精力偏重于商业地产,我们所选择进入的城市都是长三角一线二线城市,三四线通常不考虑。在一线二线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居民收入水平

        较高,消费支出占比较大,对我们做商业地产有基本的保障。

        商业项目长泰广场是集团近年来单笔投资最大的项目,投资几十个亿。但是长泰广场今后在公司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所以集团决定全部持有,这也需要巨大的资金量。

        做商业地产和住宅的区别是:住宅现金流入比较快,做商业就不一样了,几十个亿投下去,甭指望一年两年就能收回来,没那种可能性,最起码回收期也得十年以上。

        对长甲来说,住宅依然是支柱,但是商业的比例会慢慢加大。

        财新记者:持有商业物业对开发商的资金要求比较高,一向以散售为主的SOHO中国也宣布开始持有开发的商业物业,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这是一个趋势吗?

        梁晓磊:一旦商业开业之后,每年可以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依靠这些现金流,我们再进行资本运作的话,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长泰广场无论是商业广场或是写字楼我们都是全部持有。写字楼部分,五栋甲级5A写字楼十万平方米,可吸纳的人口就有1万多人。长泰广场商业部分总建面积达15万平方米,是当前浦东最大的开放式、全业态、一站式国际购物广场。

        从统一管理的角度来说,自己持有肯定比散售好,统一经营,按照自己的经营管理方法,实现目标可能更方便。一旦散售,很可能不利于整个商场的统一管理和良好的租金回报,如果没有好的租金回报,就不会有更多的经营方面的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可持续的资金去做市场推广,没有做好推广,就吸引不到这么多的消费者到你的商业广场来。

        但是,有些企业是高负债运转的,如果全部自己持有,现金流无法平衡,除非把自己的股权卖掉,让股权公众化。

        财新记者:调控政策下,地产前景还不明朗,长甲集团为什么会在此时投资这么大的新项目?

        梁晓磊:应该说,这是企业对市场认识之后的一个必然选择,既有政策方面的因素,也有企业自身稳健发展的需求。

        我们的负债率是很低的,而且目前在去财务杠杆化,因为经济形势不确定,还是要稳健经营。在很多财务专家来看,这种资产运作效率较低,但是在中国经济环境不是很确定的情况下,这种保守的作风还是利于企业长久持续的发展。

        我们选择自己持有,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可以更有利于未来的发展,只是持有对于企业自身的压力大了一点。这是每家企业都要量力而行的,因为我们公司的现金流情况比较好,从集团内部的产业结构来讲,既有地产开发、资产管理,还有资本运作,产业和金融搭接了非常好的一个平台,相互之间可以互相支持,所以才能保证我们长泰广场的稳健经营。

        财新记者:上海的张江区域,一直没有成功的大型商业体,曾被称为“张江怪圈”,你们选在张江投入这么大的项目,如何考量?

        梁晓磊:张江是上海市进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一个重要的功能区域,张江近年来在工业、服务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快的发展。政府的规划是到2020年张江科技园的产业人口达到50万人,现在住宅人口已达到20多万,核心园区也有25万左右白领,它的核心园区有75平方公里,长泰广场的位置就在这个核心园区的核心。

        之前一直没有成功的项目发展起来,一是和政府先期产业方面的政策有关系,第二个原因是二号线地铁之前没有延伸到张江高科。在政府的十二五商业规划中,这几年这边的商业规划会陆续出来,我们在2010年拿的地,项目要有步骤地做。

        就招商情况来看,我们所拜访的客户,百分之八九十都有意向到张江开店。

财新记者:你怎样看未来住宅市场的发展趋势?

        梁晓磊:在中国房地产还是一个朝阳产业,尤其对上海这种国际性大都市而言,城市吸纳能力比较强,人口还会增加。

        这个市场需求还是主要的,现在的政策调控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住宅限购等调控政策也不会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这不是一种市场行为,开发商也会算账的,盖了卖不出去的话也会减少供应,或者不盖那么高端的,慢慢产品结构也会调整,不会一个项目全部去盖别墅,可能会拿出一部分去盖公寓,还会开发出商业,包括社区商业。

        就长甲来说,我们还会坚持做高品质项目,但是在产品结构比例上会适当调整,会增加一些刚性需求如公寓。我们会提供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目前不光是我们公司在做这样的调整,别的公司也都在做。

        记者点评:一系列地产调控政策出台后,住宅开发商多方谋求突围,商业地产成为首选。然而随着商业地产的爆发式增长,其隐患是供需比的失衡,将会造成空置率过高、租金下降的萧条局面,如何选择地段、加强风控,如何避免同质化开发,并增强自身人才实力,实则都在考验选择商业地产的开发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