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环保 原料药不再低端
这是人类商业史的悲哀,以追逐利润为唯一目的的传统思维迫使他们将自己的难题抛给比自己更为弱势的地方去解决。由于欧美地区原料药生产成本短期内不可能通过技术突破大幅下降,以及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跨国制药公司逐渐将污染较为严重的原料药生产转移到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不必争论这对于我们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或是加重了环境压力。换一个视角看,全球医药行业90%以上的利润在欧美,全球500强企业中靠前十位的医药企业利润相加是其余企业的利润总和。产生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跨国药企一直宣称的其重视药物研发的结果。人们一直以来总是将原料药归为制药产业价值链的末端。
这里有一个极大的误区:人们一直没有把环保技术和环境成本计入到原料药产业。事实上一个产业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永远都是相对的、流动的,决不是固定的。比如,环保本身是需要高投入和高科技的,把这个成本打入原料药产业,就注定了传统观念下原料药处于制药业价值链末端宿命论的瓦解。这值得全球制药企业为此反省。发达国家总是在发展之后将一些所谓附加值不高,或环境成本高的产业逐一淘汰到发展中国家,这显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地球公民的所为。
国内一大型原料药企业老总在看到本报发起的“原料药危机”系列报道之后,讲述了这样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了建设抗生素生产基地,他曾访问过欧洲一些抗生素发酵药品生产厂。其中有一个FW生产厂,位于离意大利米兰城市100余公里的一个小镇边。该厂于1975年建成,内有青霉素V的发酵提炼到6APA、半合抗,以及头孢C锌盐发酵到7ACA的生产线。据中间人介绍,提取和半合成的设备已经被人买走。他看到设备已拆下,回收塔、反应罐躺在地上。那时,中国还没有头孢霉素发酵和从青霉素V到6APA的生产厂。那个工厂从建厂到拆除是18年时间,是因附近的百姓抗议而被当地政府下令拆除的。
回顾国内企业从买来二手设备,安装生产,到现在已有15年。从经济发展到造成污染,到老百姓抗议而逼迫当地政府下令停产,直至拆除工厂,15年至20年是一个大限么?中国现在各地的生物发酵厂,因三废处理不佳,废渣、废气、废水已危害了附近百姓的生存,民众已采取行动在各种媒体上呼吁,在联合起来向“制污”企业抗议,当地政府亦从招商引资、保护“制污”企业,到执法检查,开始关闭一些排污大户。
这个故事提示我们,这或许是国内企业必须反思的:一直令中国企业津津乐道的成本领先优势并非波特所提出的低成本领先战略。传统的低成本概念往往是把成本转嫁出去的低成本,是放弃了社会义务的成本。这样的低成本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低成本,而是不规范经营,没有承担企业本该承担的责任所侥幸的结果。
在全球医药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现在接球的中国,是否仍然需要遵循过去的规律将球扔出去?但问题是扔给谁也扔不出这个地球。解决问题的新思维是否应该诞生?以原料药聚集地中国台州为例,它80%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市场,那么世界是否应该支付相应的环境成本?
制药与环境的战争不属于某个国家,特别是对于环境成本较重的原料药而言。全世界所有的患者,所有的采购商,都应该为原料药的环保技术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