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米酒年销量不及白酒1% 消费者认可度不高

舀一勺芳香四溢,呷一口绵柔悠长。安徽米酒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然而,记者调查采访发现,安徽米酒的年销售额不到1亿,加之营销欠缺,尚处于有品名无品牌的阶段,缺乏强势领导型品牌。

  现状:销量不到白酒1%
 
  近日,记者走访合肥几个大超市看到,在一些饮品、调味品货架上,米酒占有一席之地,包装有瓶装、桶装等,价位从几元到几十元,产地以湖北孝感、江苏南通、四川成都为主,安徽本土厂家生产的则难觅踪影。
 
  据安徽酒道咨询管理公司研究,整个安徽白酒的年销售额共有220亿,省内品牌占80%,而米酒的销量不到1亿,也就是说,连白酒的1%都不到。安徽米酒生产企业多坐落在庐江、舒城、三河一带,规模上千万的很少。
 
  瓶颈:缺乏领军品牌
 
  酒道咨询公司董事长汪汉义分析,安徽米酒面临发展瓶颈,市场销量较小,在酒类市场中显得力量薄弱。
 
  首先表现为,安徽米酒市场产品低下、包装不吸引眼球,主要以区域市场为主,缺乏现代管理经验和先进的营销理念;其二,安徽米酒市场没有强势品牌,更没有领军品牌。安徽米酒产品,缺乏相应的宣传推广,消费者认可度不高;再次,从消费观念来看,不少人认为米酒“上不了台面”,是低端消费品。传统印象中,白酒满足高档或宴请需求,红酒是高雅品位之选,啤酒是低消费、畅饮的佳品。米酒虽有保健营养的卖点,但尚未形成一种消费方式。
 
  愿景:在传承中创新
 
  “未来市场培养起来难度大,但后劲足,米酒企业做到5千万乃至1亿都是有可能的。”汪汉义指出,安徽米酒要在酒类市场放光芒,应在传承中创新,做响品牌。首先开拓针对妇女、老人、年轻人等不同群体的品类;其次,转变营销思路,导入先进的营销理念。
 
  有些米酒企业正在摸索中前进。据合肥三河四子同乐酒业公司总经理孔令好介绍,起源于宋代的三河米酒,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依托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采用现代生化分离技术萃取其精华,在2011年被评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