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红联、盛兴等本土超市衰落 外资称霸

提起“超市”这个词,在如今很多昆明“90后”的眼中,是指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世界连锁超市品牌。他们也许不知道或不记得,曾经昆明人气最旺的超市是“红联超市”,此外,曾经的“盛兴超市”也让很多昆明人体验到了“超市”的魅力。
放眼如今的昆明,虽然有多达5000家的便利商店,但大型的连锁超市却几乎没有一家是昆明的“老字号”。在面对国外大型超市在昆明市场“攻城略地”时,这些淡出人们视线的本土大型连锁超市背后又曾有多少“辛酸泪”不为人知晓?
追溯
昆明首个大型超市“红联”兴衰档案
没有超市的年代,昆明人都是怎么生活的?现在仿佛已经不可想象的情况,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前,是一个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传统的百货商店大多只供应衣物、家电等百货的零售,食品类、日用品类的商品人们大多都是在菜市场、杂货店购买,但这些地方供应的商品种类和数量有限,也会发生需要的东西买不到的情况。
这个情景在1997年以后得以彻底改变。1997年,昆明樱花购物中心在人民西路成立“昆明红联百货广场”,老百姓们都亲切喊它为“西红联”。“西红联”开张之时,没有见过大型仓储式超市的昆明人欣喜若狂,双休日最大的乐趣就是走,逛红联去。红联不仅是昆明的第一家超市,还是继广州之后,第二家在国内引进仓储式管理业态的超市。可以说,这样的速度和地位,让当时的昆明人得以享受到与发达地区人民一样的美好“超市生活”。
初生牛犊来势凶猛
刚开业的“西红联”异常火爆,当时四个区的昆明人都以自己的购物热情来回应这个本土超市品牌的新生。仅仅在1997年至1998年间,红联超市就相继在昆明建起西市区、北市区、关上、白云、永昌、建设和东华7个零售商场和仓储式超市,单店经营品种近2万,日均营业额80万元至100万元,其最高峰的营业额高达一天300万元。很多人开始习惯“超市”这一零售形态,在一家商店里,不仅能买到想吃的零食,天天要喝的牛奶,各种品牌的卷纸,也能买到录音机、电视机等电器。一种一体化多元购物的乐趣在昆明人之间流传,很多人家都有了印着“红联”字样的超市塑料袋。在20世纪末的两年时间里,红联超市有限公司以及红联超市关上连锁店、永昌连锁店、白云连锁店、红联网上超市曾共同书写出年销售额达10亿元人民币,获利2500万元的良好业绩。
一个红联的供货商,对红联开业时的火爆至今仍记忆犹新:“红联还没正式营业,就与很多家供货商达成了1年的供货协议。大家都没有想象到红联开始时的火爆,当时我们每周都要向红联供货两三百件饮料,他们每次一拿货,都要求每个品种进几十件,在当时的昆明市场算我们家最大的销售点了,我们每个月要向他们提供20多万元的货品,厂里的生产开足马力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知名超市入昆抢占市场
这样的开端对本土大型超市来说无疑是鼓舞人心的,但同样也造成了“引狼入室”的效应。 随着昆明红联超市的火爆,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昆明超市的含金量,国际知名超市自此开始对昆明市场进行充分而翔实的“摸底调查”。美国沃尔玛似乎是最早察觉到昆明超市市场巨大潜力的商家,在红联迅速扩张的同时,便对昆明进行考察、选址等一系列的准备,随即于1998年入驻大观商业城,从此在昆明开辟出一片新天地。那几年的春节前,从全市乃至全省涌来的购置年货的人潮,使得沃尔玛不得不通过不时放下卷帘门的方式来控制进出的人流。
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普尔斯马特有了包括诺玛特在内的5家分店,沃尔玛又开了山姆会员店,好又多来了,百盛超市开张了,连国际零售巨头家乐福都开始来昆明分食一杯羹。红联不再能够持续当初“一家独大”的风光场面,近乎惨烈的市场竞争让它在1999年的销售额直接下降了20%。与此同时,樱花购物中心已经不复往昔风光,不能给超市更多支持。到2002年,7家连锁超市仅剩下西市区、关上和建设路3家。
此时的红联高层已经意识到本土超市的“先天不足”,开始选择小区、居民社区等人口密集地,意图以便利店的形式抢占新的零售市场。在这样的努力下,红联迅速建立起20家社区便利店,并于2004年3月与青岛瑞邦商业顾问管理有限公司签约,对其名下所属的超市、连锁店和便利店进行企业管理流程再造。看上去已经有了“起死回生”迹象的红联却最终未能改变它衰落的命运。红联负责人表示,就在他们多方努力挽救市场的同时,2004年5月,红联超市有限责任公司开始进行国企改制,国有股如何减持、职工股处理方案及职工安置问题的迟迟未决,内部的不安定让整个企业陷入尴尬境地。由此,红联的大部分供货商开始对超市信心缺失,拒绝供货,而银行拒绝信贷支持,直接导致了超市货源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困难,并形成恶性循环。在内忧外患之下,2005年,红联的努力宣告失败,昆明第一家超市就此关门。
调查
全国百强连锁企业纷纷倒闭
红联超市的失败,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共同造成的结果,而随后的方华、盛兴等本土超市也一样,纷纷成为昆明人记忆中的“过眼云烟”。自2001年中国“入世”之后,越来越多的“洋”超市涌入国内市场,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华堂和好又多等等大型连锁超市抢滩了国内从一线到三线的所有城市市场。放眼全国,很多城市的本土超市都纷纷“落马”,如曾经跻身2000年全国百强连锁企业的北京城市之光、福建华榕等超市纷纷倒闭。
尽管在过去十年间,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中的80%已经入驻中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对中国市场采取了专门的针对性营销计划,但这在客观上并不能成为目前昆明无一家本土大型连锁超市现象的解释。2002年开始华润万佳在华南不断攻城掠寨;2003年大连商业集团在东北并购当地数百家商业零售企业及北京天客隆;2004年联华携手华联、友谊股份、上海一百等组成中国零售业最大的航母百联集团。此外,武汉中百、青岛利群、东方家园等一批本土超市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得到发展壮大。
谈到昆明本土超市的衰落,原红联管理负责人认为,除了企业本身的经营不善和管理问题,严苛的市场环境是一个关键问题。“外资超市有‘超国民待遇’,从选址到进货、运输,它们都享受着优惠政策。”这样的“特殊待遇”,让本来就拥有强大资金链和品牌实力的外资大型超市更是通行无阻,它们往往通过“价格战”来让本土超市选择退出。
自零售业对外全面开放以来,外资的进入速度加快,而政策倾斜极大地削弱了内资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是当务之急。只有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本土超市才能在持续的发展中改善规模化偏低、没有完善的配送中心和信息系统等问题,实现将“民族超市”做大做强的愿景。
各大外资超市进驻昆明时间表
1999年后,凭借着世博会的东风,昆明吸引了多方零售巨头陆续进驻抢滩。
1998年,沃尔玛进驻昆明,其第一门店创下全球3500家商场中3个之最,2001年,沃尔玛昆明公司在所有沃尔玛的中国公司中又创造了4个第一。至今沃尔玛在昆已有4家店面。

1999年,中国第三家普尔斯马特会员店,在昆明这个国内零售业的风水宝地折戟沉沙历史曾一度发展了5家“普马”店。
2002年,世界零售业排名第二的法国家乐福也正式挥戈挺进昆明,先后建立了世纪广场店、云纺店、白云店等4家门店。
2005年,西南首家现购自运商场麦德龙昆明北辰商场正式开业。又一世界500强企业正式进驻昆明。
2006年12月,香港和记黄埔集团旗下的超市连锁品牌“百佳”也攻入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