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应挤破“非市场泡沫”
2011年底,茅台酒价格最为癫狂的时期,白酒二级经销商杨宁(化名)以每瓶1800元的进货价批了近100箱茅台酒。与当时大部分人的想法一样,杨宁认为茅台“只涨不跌”的神话将继续,因此即使占用了百万资金也在所不惜。岂料,仅仅不到一年,市场已今非昔比,如今茅台的零售价也早已在1800元之下,更不用说一批价已降至1300元左右。看见市场形势不妙,杨宁现在急于出手手头的茅台酒,但即使1300元也无人接手,只能在手中“套牢”。(人民网11月5日)
有关茅台的价格神话并非一日而成,虽然业内人士认为茅台的市场营销学运用得很巧妙,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茅台价格的高涨与追捧,恰恰与诸多非市场因素相关。比如公款消费对茅台的巨大贡献,这就像这几年的“天价月饼”吃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吃。月饼成为纯粹的流通性交易品,人们像炒股票一样把月饼转手过来转手过去,由此还衍生了“月饼券”的交易链。而茅台目前也具有了更多虚拟资产的影子那些花巨资将茅台酒囤积起来的人,就是在使用典型的期货对赌手法,赌的是茅台的明天依然会涨。
当然,股票有跌有涨的规律,换作茅台也会应验,这也就成为一种市场调节的必然结果。恰恰是茅台不断攀高的价格,刺激了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同步拉动着茅台生产企业本身的欲望,茅台集团希望通过扩大产量来获得更多的市场回报,这间接导致了茅台稀缺程度的下降,囤积茅台的商人们开始品尝到价格倒挂的苦果。
这就是市场博弈的游戏规则,如同对之前绿豆、大蒜的炒作,茅台虽然有相对囤积成本更低的优势,但也架不住供需关系的变化,何况普通民众不能长期没有绿豆、大蒜作为生活必需品,但却可以对价格高昂的茅台说不。茅台市场完全集中在少数买家手上,一旦出现“三公”消费调控收紧等因素,别说茅台炒家要倒霉,就连茅台集团恐怕也要遭遇“滑铁卢”。
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茅台要抓紧扩大生产规模,在销售业绩年份好的时候,抓紧时机多赚一笔,这是企业经济人理性的必然选择。而舆论和民众之所以关注茅台的高价及目前出现的下滑趋势,就是想辨析其中存在多少市场推动和非市场后果。
茅台不怕市场风险就怕非市场泡沫。与其他白酒生产企业一样,白酒消费市场的高低起伏属于正常现象,谁也不能保证价格永远被摆放在神坛上,哪怕是真正的奢侈品,价格也会有打折季。但茅台真正应当警惕的是非市场泡沫,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茅台形成了对公款消费的路径依赖,就可能会盲目扩大生产量和不断提高价格,而形成寻求投机暴利化的功利思维,而在脱离市场轨道的歧路上越走越远。一旦其他白酒企业苦练内功、不断提升品质,“三公”消费监管力度日益强化,包括经销商在内的经营主体放弃对茅台神话的过度崇拜,茅台就会因为非市场泡沫破灭而面临巨大的挑战。
类似杨宁这样的二级经销商开始后悔了,他们曾经以为茅台价格是永远的神话,可惜世界上没有不会被打破的神话。而现在更需要茅台集团管理者认真思索的是,如何慎重对待公款消费的双刃剑效应,谨防公款消费效应的滥用变成负资产,如果清醒认知到这一点,主动挤破非市场泡沫,那么茅台才能获得长久的市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