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皮具推匠星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开创中国皮具业的新时代,不只需要相关企业皓首穷经的挣扎努力,同时也需要依靠上游技术创新的推动以及传统工艺的薪火传承。11月30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及广州市政府倾力主办的“2012中国皮具时尚盛典暨第十二届中国(狮岭)皮革皮具节开幕式”将在广州海心沙正式拉开帷幕。

    记者从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本次盛典不仅将是中国皮革皮具行业一次全新的亮相,是中国皮具皮革业在世界时尚界举足轻重地位的展示,更首次对中国皮具行业进行最权威的回顾和总结。其中由第三方权威媒体公正推选的皮具行业最高荣誉大奖暨“中国皮具时尚盛典时代人物”———第一次让中国皮革人成为时尚舞台的主角。

    这些“时代人物”有手工技艺的坚守者、行业技术的突破者、助推行业的引领者,也有行业的传播支持者、行业潮流的缔造者。他们独立的创新精神、精湛工艺、务实的传统、敬业的态度,不仅是中国皮具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厚重根基,也是中国皮具业从国内走向国际的最终源泉动力。

    “时代特别贡献人物”提名候选人

    李金凤:中国皮革文化的麦田守望者

    在云南丽江众多的束河老皮匠中,有一位小学徒以弘扬古城的文化为己任,决心要让束河“皮匠文化”名扬天下。今年71岁高龄的李金凤是束河文明村人,皮匠世家之后。12岁时,他只身赴丽江句甸皮革习艺,19岁时到大理邓川拜上海著名皮匠前辈施洪仁先生为师学艺,其精湛的制革手艺在当地很快传开。

    改革开放后,李金凤才终于有了自己的铺子,这也是束河皮匠村仅存的最后一家皮革店。“大研镇五一街有家‘龙泉皮革皮毛店’。”是当时的纳西族妇女爱说的一句话。李金凤手工精湛,他制作的七星羊皮披肩、皮马褂、皮衣、皮包、皮手套等产品广受欢迎,即便是外国顾客的皮货他也仿制自如。老人家靠着一针一锤,将皮革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也传承了这古老的束河皮革文化。

    如今,这座古城的历史也逐渐受到重视。2009年,由广州红谷皮具有限公司和丽江鼎业旅游开发集团投资建设的丽江束河皮具历史展览馆正式建成,这位苦尽甘来的老皮匠的传奇故事也被载入博物馆中。2012年,在中国皮具盛典上,这位古稀老人获得行业发展见证者身份,并带着坚守一生的皮匠文化和传承的梦想登上荣耀的舞台。坚持最传统的手工制皮技艺,这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之道,也是中国皮革文化的守护者。

    石碧:中国皮革行业的技术突破者

    石碧有着中国化工学会理事、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皮革工业专家组成员等众多头衔,他的角色在中国皮革业中相当特殊,他要想法设法将最坚韧与最柔软合二为一,把厚实与服帖有效统一,既要保持皮革本身的光泽又要拥有更炫丽的色彩。作为这个行业中站在后台的技术研发人员,石碧坦言,与意大利等传统皮革业强国相比,中国的技术还有很大差距,尚处于中等水平。

    正因为如此,“意大利皮革制成品牌产品后,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而巨大的利润空间又继续推动其皮革技术的向前发展。”石碧表示,与之相反,中国的皮革生产受产业结构限制,其成品多是低利润品牌或贴牌产品,比如大宗的皮革产品,皮包服装不注重品牌和质量,而安心于低价竞争,采取以量取胜的大批量生产模式。这导致皮革生产企业缺乏资金支持其上游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创新。

  石碧认为,中国皮革行业应该尝试探索打造高端品牌,这样才能促进产业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拉动整个产业链包带、配件等等相关行业向高档发展。否则中国的皮革品牌很难走出低端、低技术的怪圈。
 
    邱继宝:中国皮革业崛起的推手
 
    从修鞋匠到中国缝纫机大王,从怀揣300元白手起家,到如今拥有覆盖所有发展中国家的“飞跃”版图,邱继宝创造的奇迹举不胜举。他将匠人的执着信念放飞世界,不仅在异国土地上烙下“中国制造”的辉煌印记,也逐渐成为中国皮革品牌闯荡国际舞台的推手。
 
    长期以来,我国的缝纫机行业发展缓慢,产品始终在中低档徘徊。而世界缝纫机制造,更新换代速度很快,特别是近年来超高速多功能、机电一体化的各类缝纫机层出不穷,更是推动下游皮革、服装业腾飞的加速器。
 
    为此,邱继宝带领“飞跃”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国内传统缝纫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完成了将其由单纯生产工业机向工业、家用机并举的转移。
 
    如今,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已占“飞跃”总销售额的70%以上。60%的产品成功打入了欧、美、日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结束了日本缝纫机单向出口中国的历史。“飞跃”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飞跃”多功能家用缝纫机入选国家外交礼品。
 
    飞跃不仅实现了向国际化的“飞跃”,也成为了带动中国皮革业向国际化“飞跃”的坚强后盾。
 
    作为崛起的皮具行业的领军者,红蜻蜓目前以内销市场为主,外贸板块仍处于探索培育期。不过,目前国内外市场都将面临一个订货单呈小批量、多批次的发展趋势。如果以往是1000件以上的产品的话,现在50件、100件企业也得做,这无疑反映了皮具行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成本压力不断上升,企业进行调整适应。
 
    然而,2012年7、8月份,红蜻蜓在大部分地区的利润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0%左右。特别是在成都地区,有70%的增长。在如此困境中,红蜻蜓拿什么与那么多国际品牌竞争呢?
 
    对此,红蜻蜓公司企划部总监李立华认为,这得益于“当季时尚”的概念,也是值得与行业分享的一个概念。“目前国际品牌中兴起了一个快时尚的流行概念,如ZARA、H&;M,他们从产品的研发到产品上市大概要15天的时间,但我们通常称快时尚是一种浮躁的时尚,冒险的时尚。”李立华表示,“当季时尚”区别在于,将以往1年两季的周期提升到每月一季,及时跟进潮流趋势;同时红蜻蜓进行利用电商渠道订货,这就相当于每年做5次生意,有效地解决了库存的问题,也保持了产品的新鲜度。
 
    也就是说,对潮流更新频率的提高对国产品牌而言是一个挑战。以往一个新潮流进入中国市场可能要1年的间隔期,期货产品尚能有一定时间来掌握趋势,但是现在更新步伐明显加快了,如果不能及时适应市场需求,就会很容易过时,堆积大量库存销售不出,目前红蜻蜓的库存量都保持在6000万到7000万的合理库存量水平,也是得益于这样一种思维转型。
 
    奥康集团:从国际合作中学习突破
 奥康是在中国最大的民营鞋企,也被誉为皮具行业的风向标。该集团国际化的探索主要通过与国际品牌的战略合作来实现。“通过这种战略合作,从而实现国际化是国产品牌突围的方式之一,从中学习国外品牌的工艺和管理模式。”奥康集团宣传策划部经理王海龙表示,目前皮具行业在中国仍然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不足导致了目前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这是一个瓶颈性的问题。
 
    在王海龙看来,国产品牌要与国际品牌竞争,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据悉,奥康经过多年的探索,获得了约60项专利技术。而往往这样的技术附加值能创造30%到40%的价格空间。像奥康的产品国内市场大概在五六百的价格水平,而国际品牌上千、上万都有,其中除了品牌价值外,很大部分来源于其附加值,如意大利制鞋工艺中很注重产品舒适性,注重消费者的体验度,这也是国产品牌应努力的方向,但目前国产品牌在顾客体验、产品舒适度等方面的努力仍然欠缺。
 
    其次是品牌打造的问题。国产产品给人的印象仍是廉价为主。其实目前国内的制鞋工艺足以与国际品牌匹敌,但是品牌影响力上却处于弱势。在这方面,奥康也做了很多努力,品牌投入占每年销售额的5%。
 
    另外,是成本控制上的问题。2012年皮具行业也遭遇了寒冬,成本控制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国内98%的企业都采用手工制图、手工渲形,生产技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奥康目前在数字化研发上做了较大的努力,尝试运用3D电脑制图,以提高生产效率,节省企业成本;另外,奥康在重庆西部建立了鞋都工业园,进行产业转移;并且尝试以“精益生产”的管理模式来降低成本。
 
    据悉,今年上半年,奥康的营业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左右,在国内市场有4000多家门店,以一二线城市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