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百集团向外扩张遇瓶颈 重庆试点艰难扭亏中
在尚未理顺与中商集团关系的背景下,让中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百”)外拓之路显得有些艰辛。
10月22日,本报从中百集团获悉,一年前,其将位于重庆的大面积的仓储门店改成社区型业态,目前,这种策略的转变已让重庆业务略有起色,开始扭亏。
其2012年半年报透露的数据也显示,期内重庆市场实现营业收入2.22亿元,同比下降5.92 %,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为2.36亿元,同比下降7.84%。几年前中百在重庆市场的业务一直呈现降幅逐年加大的趋势,如今,这种局面已开始改变。
“选择社区型门店符合重庆市场的消费特点。”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研究人士分析,不过,对比2005年中百进驻重庆初期,如今的商业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最终,其“走出湖北”的愿望能否实现,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扩张“败北”
2005年前后,随着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外资企业纷纷加速在中国跑马圈地,而国内商超企业也跟风开始全国性布局。上述研究人士表示,“这种从区域性向全国性品牌扩张的思路,已成当时众多商业企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此时的中百也跟风而上,选择在距离湖北不远的重庆开设了两家大型仓储超市——这种中百最擅长的业态。随后,其还以合资的方式扩张。根据协议,中百以现金出资,山城超市则以网点、设备等入股,共同组建新公司,双方各占约50%股份。山城公司委托中百经营管理。此次并购后,中百在重庆的门店扩张为约20家。
“当时,永辉、家乐福(拓展选址信息)、沃尔玛等内外资尚未进入重庆市场。”一中百内部人士透露,其打算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抓住重庆市场的“空白”。
然而,被中百引以自豪的经验优势,却并未征服重庆市场。
从历年报表显示,中百重庆市场以年均约2000万元的额度亏损着,至今,其亏损额度已经达到亿元。“7年的培育期仍未扭亏,这早已超出任何一家门店正常的市场培育期。”上述研究人士表示,这次失败的投资,让中百饱受股民质疑。在2009年股东大会上,中百集团董事长汪爱群坦言,“重庆店的亏损,是我们经营管理上的失误所致。”其解释,公司收购山城超市后,两企业的磨合却并不如人意,新公司形成一个公司两套人马的格局,导致诸多意见不统一。而这种尴尬的局面一直持续到2009年。
中百进驻重庆,最初的市场调查或许是不够充分的。“重庆的地形是山地,这意味着当地的消费习惯局限在一个小地域范围,并不适合发挥仓储业态广辐射的优势。”上述研究人士指出,仓储业态面积大,所需员工多,而人流量不足,收支难以平衡。
中百引以自豪的物流优势也未能发挥出来。“2010年之前,中百在重庆没有独立的物流中心,这导致诸多门店的商品容易出现供货不足的情况。”汪爱群曾表示,这也是重庆市场投资失利的一重要因素。
“当地人生活节奏还十分慢,我们即使开出比在武汉还高的工资,都招不到人。”上述内部人士透露,初到重庆,中百出现过诸多“水土不服”。
艰难的调整
看到管理层意见不统一的弊端,中百开始在重庆门店的股权上调整。经过一番协商后,2009年,山城超市全面退出中百在重庆的业务。
为了扭亏,中百开始调整重庆业务的方向。
2010年,公司开始在重庆增设物流基地,而其在今年成立的恩施物流中心,也具备辐射重庆的功能。
从2011年起,中百还在重庆市场开始尝试业态调整。“调整方向就是将2层的仓储改成1层,或直接关闭部分大面积的仓储。此外,开始在重庆市场大力扩张面积较小的社区店。”上述内部人士透露,目前,集团仅剩2-3家仓储店,而其他门店均为社区店。
记者查询其半年报也显示,期内重庆的中百仓储已增至76家,而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仅为47家,也就是说,一年之内,中百在重庆网点增速达到约100%。
这种调整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半年报透露的数据显示,其位于重庆市场的营收降幅已开始缩小。但重庆市场的增速还是赶不上湖北大本营速度,期内重庆市场的业务在集团整体营收中的占比从去年上半年的3.36%降为2.78%。
在此期间,同行或进行省外扩张,或以年均新增数十店的速度快跑着,但中百却仍然囿于本土,门店新增速度不如企业本身的实力。
“这几年,中百面临的局面太尴尬。”上述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在控股股东武汉市国资委的统一安排下,其与中商集团的重组事宜悬而未决,中百无法也不便大步迈进。
这种局面的负面影响还表现在许多待开展项目难以推进。此前,汪爱群曾表示,中百还将在安徽、江西等省开店。但时隔3年后,中百在重庆之外市场开店的计划,尚未对外公开实质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