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之路”前身是“海茶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茶叶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其实是同一条海路,共同构成了“东西方交流往来的大通道”。探讨究竟最早从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运出茶叶,其实意义并不大,关键是让这条东西往来的通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从广义上讲,东亚、西亚、东南亚、印度还有阿拉伯要串联在一起,才能完整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厦大历史系教授、社会经济史和海洋史专家杨国桢
 
  草庵位于晋江市,是中国惟一现存的摩尼教寺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迹。
 
  2004年,金庸参观草庵。
 
  泉州伊斯兰教圣墓,葬着穆罕默德两大门徒,是“海上丝绸之路”遗迹。
 
  自上周以来,针对宁波、宁德等地提出“海上茶叶之路”申遗,本报先后报道了厦门、泉州、漳州等地对“海上茶叶之路”申遗的看法,引起闽南一些专家和市民热议。
 
  厦大历史系教授、博导、社会经济史和海洋史专家杨国桢昨接受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茶叶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等,其实是同一条海路,共同构成了“东西方交流往来的大通道”。
 
  茶路是海上贸易延续
 
  杨国桢教授今年72岁高龄,在海洋社会经济史研究方面造诣较深。他说:“海上贸易不同于陆路贸易,大海茫茫哪里有路?‘海上丝绸之路’、‘海上茶叶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其实海上根本就没有‘路’,只有方向。某某之路是民间约定的说法,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只有海上航线。”
 
  杨国桢教授认为,海路不同于陆路,需要不停地中转,航线和港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港口和港口之间互为起点和终点。航线是一个延续的过程,经过的港口可能会有一些变迁,交易的商品也会有一些变化,不能说丝绸运得多,就是“丝绸之路”,茶叶运得多,就是“茶叶之路”。但是总体而言,用海洋学的说法,不要分得那么细致,就是一条“海道”,也就是东方和西方海上往来的通道。
 
  申遗要联合印度阿拉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用“东西方文明对话”来概括“海上丝绸之路”的性质。
 
  “作为东西方的‘交往之路’,肯定包括了经济交往,而贸易的部分,应该包括所有的商品在内,没有必要把茶叶单独拿出来。”杨国桢说,不能因为船里放的什么商品多,就说是什么路。这个连接东西方的大通道不见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但的确是不可忽略的一条通路。
 
  “探讨究竟最早从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运出茶叶,其实意义并不大。”杨国桢说,关键是让这条东西往来的通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从广义上讲,东亚、西亚、东南亚、印度还有阿拉伯要串联在一起,才能完整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