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主产区采风活动启动
一、背景
云南是一个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省份,山清水秀,民族众多。云南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年拥有 6800 万以上的游客,是云南的一大支柱产业。而随着普洱茶的热销,茶产业已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根据国内外研究,云南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地区之一,是大叶种茶的故乡。主产于西双版纳的普洱茶在唐代(公元 618-907 年)就已销往各地。目前云南拥有 300 多万亩优质茶园,近一千万涉茶从业人员,普洱茶是云南人的骄傲。云南普洱茶风靡全国,从北京、广州走向港澳台,走出国门,远销欧美。云南和东南亚、南亚接壤,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桥梁和通道。而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农业产业扶植力度的不断加大,云南省绿色经济强省战略的实施,以及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天然、绿色食品消费的追求,茶产业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不可估量。在这样的大好前提下,进一步整合茶叶资源,提高茶文化内涵,打造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的热销,云南茶产业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产量、销量和价格都不断提升。为了促进云南茶产业的发展,云南省委、省政府、农业厅等各级政府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5 年,全省茶叶生产企业开始 QS 认证; 2006 年,出台了普洱茶综合标准,并成功注册了普洱茶地理标志。另外,在省农业厅的协调下,全省各大产茶区 29 个产茶县都成立了茶办。 2001 年 -2006 年,省农业厅共投入 2000 多万元,用于帮助茶农进行优质茶园建设。经过各方的努力, 2006 年,云南茶叶产量达 13.82 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 105 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云南还将加快推进茶产业的发展,用 3-5 年时间,在全省着力打造出 30 个左右的国内知名品牌, 5-10 个国际知名品牌,着重塑造提升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大“云茶”品牌形象。
二、目的、意义
一段时间以来,云南普洱茶市场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普洱茶的价格产生了一定的波动,使广大消费者对普洱茶产生了很大的疑问和误解,一些诸如“寒流”、“泡沫”之类的说法接踵而来,给正在发展中的普洱茶产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为了消除人们对普洱茶这一健康产品的误解,增进人们对普洱茶的认识,云南的部分负责任、有长远战略眼光的茶企业家,自愿邀请来自全国各地各大新闻媒体,约 100 名左右的记者,深入云南普洱茶原产地,进行考察采风,近距离了解云南普洱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普洱茶发展中的新举措、新思路、新进展、新气象做报道,宣传云南普洱茶,发挥国内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提高人们对普洱茶的正确认识,促进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普洱茶相关知识介绍
文化、自然之瑰宝——普洱茶
彩云之南,风景秀丽,物华天宝。我们伟大的祖先为我们创造并留下了璀璨夺目的历史和自然文化遗产,普洱茶,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产物。它不仅浓缩了云南茶叶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云南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
普洱茶是历史名茶,源远流长
相传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是生活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先民“濮人”。而普洱茶以其集散地和原产地普洱而得名。据道光《普洱府志》记载,早在 1700 多年前的三国,普洱府辖地内就已经开始种茶。而历史文献中关于普洱茶种植的最早记录,是唐代樊绰的《蛮书》: “ 茶出银生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 。明代, “ 普茶 ” 正式载入史书。明谢肇制在《滇略》中称: “ 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 。普洱府逐渐成为当时茶业贸易的集散地。到清朝,普洱茶因为成为进贡朝廷的贡品,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普洱茶名扬天下,成为皇宫中的至尊饮品。普洱茶也沿着茶马古道,销往各地,为世人所熟知。
“茶马古道”与“茶马互市”有密切的联系。“茶马互市”主要是用中原产的茶叶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换马匹。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生活饮乳食肉,缺少蔬菜,不仅不易消化,且易积热;而茶之功用,能释滞消壅,泣喉止渴。所以西北少数民族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达到没有茶就无以为生活的地步。有“倚中国茶为命”之说。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采取利用“茶马交易”的方式与西北民族联系。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 756 年)与回纥茶马互易,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历史。北宋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茶叶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设置榷茶和买马司。南宋,中原的战马有相当多一部分来自大理。元代,朝廷废止茶马交易的治边政策。到明代,朝廷恢复了茶马政策。由于茶产于内地,交通不便,价格高昂,以至“以金一两,易茶一斤”或“一驮茶易一上驷”。历代朝廷,用内地的茶与西北诸民族交换马匹。即所谓“摘山之产,易厩之良马”。清代,政府对茶马贸易的控制有所松动。私人经营茶马贸易增加,政府经营的茶马互市费茶多而获马少,得不偿失,最终在雍正十三年(公元 1735 年)终止了官营茶马贸易。
随着茶马交易的兴盛,勤劳的各族人民,从西南边陲到遥远的西北赶着马,开拓了漫长、崎岖、艰险的“茶马古道”。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运送茶叶的马帮之路。
“茶马古道”是将普洱茶运送到康藏地区的道路。茶叶传入吐蕃的时间,至迟在公元八世纪初。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所著藏文《汉藏史集》的第十三章题为“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记述了公元 679 - 704 年都松莽布支在位之时茶叶和碗传入西藏的情况。 普洱茶行销藏族地区的年代很早,到明代已很发达。明末云南各族人民坚持抗清斗争达十七年之久,以至对藏区供应的茶叶减少。清兵入滇后,藏胞即来交涉茶马贸易。顺治十八年( 1661 年)三月,“北胜(永胜)边外达赖喇麻干部台吉以云南平定,遣使邓几墨勒根赍方物求于北胜川互市茶马”。就在这一年的十月在北胜川开茶市以藏马易普洱茶。后来,丽江府改设流官,且交通方便,茶市改设丽江。藏族商人每年自夏历九月至次年春天赶马到丽江领“茶引”赴普洱贩茶。从丽江经景东至思茅,马帮结队,络绎于途,每年贸易额达五百万斤之多。同时汉族、白族、纳西族商人也从普洱贩茶供应藏族地区。运送茶叶到西藏的马帮之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拉萨。大约 3100 多公里。另一条就是从普洱茶原产地六大茶山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的邦达、察隅或昌都、罗隆、工布江达、到拉萨。全长约 3800 多公里。
普洱茶还向南运往东南亚诸国销售。通往东南亚诸国的普洱茶运输线主要有 3 条:一条是从勐腊的易武出境,进入老挝的千补掌,转到越南的河内;一条是从勐腊进入老挝的朗勐拉邦,再到万象;由万象南下到柬埔寨的金边;一条是从勐腊的勐捧、勐润处境,经过老挝到泰国的清迈,再南下曼谷。
普洱茶制作
据 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记载,在普洱茶的繁盛时期: “ 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六大茶山,一日攸乐、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日慢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於各处,可谓大钱矣 ” 。 《云南通志》、《普洱府志》 和《大清一统志》都有 “ 蛮民杂居,以茶为市,仰食茶山 ” 的记载。从道光年间到光绪初年 ( 公元 1821—1875 年 ) ,普洱茶的产销盛极一时,商贾云集普洱,市场繁荣,国内每年都有千余名藏族商人到此买茶。印度、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南亚的商人也前来普洱做茶叶生意。每年有 5 万多匹骡马牛帮商队奔走在千山万水之间,马铃牛梆之声,终年不绝於耳。
普洱茶成为皇朝贡品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正式入册上贡清廷御用。雍正 7 年 8 月初六(公元 1729 年 9 月 28 日)云南巡抚沈庭正的宫中进单上,清晰的记录着: “ 大普洱茶两箱,中普洱茶两箱,普洱大茶 100 个 ” 。在此后的 200 年时间里,普洱茶在朝廷成为宠物,王公贵族争相追捧, “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 。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尊贵的象征。乾隆皇帝对普洱茶的喜爱和推崇,可以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乾隆皇帝御制诗《烹雪用前韵》中可见一斑, “ 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点成一椀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 ” 清嘉庆 4 年 9 月 19 日,军机处查处和珅府之日,同时查抄了任过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的福长安府邸,在军机处的财产抄没清单中,除了金银珠宝外,还查得 “ 普洱茶三百八十八团又五桶、茶膏一百九十匣 ” ,这份抄没清单送到嘉庆帝手中后,其他财物收归国有,而普洱茶则���嘉庆帝圈点为御用。在慈禧太后的寝宫长寿宫里,至今还保存着慈禧用过的普洱茶供人们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