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服装电子商务发展论坛”成功举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监测数据显示,服装鞋帽、纺织化纤类电子商务网站占据我国电子商务网站行业分布数量的冠亚军位置,合计约占19.6%的份额。
在这样的机遇下,服装行业该如何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必将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首先是模式的选择。在电商平台上,到底是做综合产品,还是做单品?线上与线下之间的关系,仅仅就是线下体验、线上购买吗?专业市场这一大体量业态,又该如何对其中的千万户中小企业实现有效的引导?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他们将拿出怎样的措施,应对当下网络环境突出的信任问题?奋战在商业最前线的企业家及行业研究专家们,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切身感受?
一场智慧的盛宴,就此拉开了序幕。
9月17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主办的“2012中国服装电子商务发展论坛”在浙江嘉兴隆重举行。国家相关部委、行业协会领导,电子商务领域专家和服装电商优秀运营品牌企业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代表和经营商户,共计300余人参会。
最新的创意、观点、方法,于此不断迸发。
论坛现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授予首批16家单位“中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示范单位”。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推进传统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成为当下重点工作内容,更表明了创建电子商务示范作用的必要性。
加强电子商务应用、服务业及制度环境的建立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
电子商务作为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经济活动,不仅是对传统经济的丰富和拓展,更是对传统经济变革、革新和革命的力量,是新经济的重要驱动力。它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层次,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愈益深远。
然而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在发展中存在一些显著问题。
首先,电子商务与传统生产经营活动的融合不够紧密,对经济转型和价值创造的贡献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其次,在商业模式上,电子商务服务业尚不成熟,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及服务范围均有待提升。
再次,电子商务发展所需要的制度环境也还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有待增强,尤其是信用体系的建设。网上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恶意欺诈、违法犯罪等问题时有发生,网络交易纠纷处理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电子商务发展的信心。
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体制机制,投融资环境、统计与监测评价工作亟待完善和加强,全社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网络空间的经济活动规律在未来也要加深探索。
为应对一系列问题,为加强电子商务应用、服务业及制度环境的建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其中,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编制的《电子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于2011年底发布。
在今后的电子商务推进工作中,还需做好五方面工作,包括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发挥好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各自的作用;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服务业、电子商务制度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创新发展和集成发展;坚持促进发展与规范发展并重;推进可信交易和商务安全。
争取到2015年,实现电子商务应用进一步普及深化,提高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将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成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提升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基本健全电子商务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安全可信和规范有序的网络商务环境。
关注电子商务运营环境建设
国家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副巡视员聂林海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持续快速发展,逐渐市场规模化。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4.5万亿元,2011年底则达到5.8万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应用及不断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完善流通、方便消费、服务民生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企业带来了双面影响。一方面,它对部分传统产业造成了冲击。如近两年来北京中关村IT卖场增速的放缓、部分百货商场及传统书店的关店等。
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比如苏宁、银泰百货等传统企业都打造了自己的网上商城,进行发展结构调整,网上商城带来的增长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来看,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重点,将是继续推进传统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当前电子商务增长迅速,绝大部分是因为挤占了传统市场的份额,当电子商务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传统市场的份额就会越来越小。现在是传统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的关键时刻,企业应充分加强危机意识。
作为政府部门,我们认为,电子商务发展,要从过去支持技术研发、鼓励应用投入为主,转向关注电子商务运营环境的建设。
自去年开始,商务部联合八部委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21个城市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通过创建活动,形成中央有关部委和地方城市的合力,建立起支撑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新环境,同时为全国性的法规、政策制定提供实践基础。并安排资金对100多个涉及电子商务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支持,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辽宁、长沙、深圳七个试点城市给予连续三年的财政资金支持。
授予首批16家单位“中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示范单位”
在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思想的引导下,为加大电子商务在行业的推广应用力度,强化通过电子商务完善品牌营销渠道建设,提高企业营销能力和产业流通效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在全国纺织服装流通领域开展了电子商务示范平台建设工作,通过示范带动并促进纺织服装行业电子商务规范、健康地发展。
根据电子商务示范创建标准,经成员单位申报和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对外公示无异议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授予浙江中国轻纺城网络有限公司、吴江绸都盛泽电子商务信息有限公司、广州国际纺织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等16家单位“中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示范单位”的称号,有效期三年。
流通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示范单位积极发挥各自在创新商业模式、整合资源、刺激消费、健全产业链等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同时探索完善行业电子商务标准体系,以加快电子商务手段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电商升级正当时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发布
《2012中国纺织服装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应用情况调研报告》
在“2012中国服装电子商务发展论坛”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副秘书长朱国学发布了《2012中国纺织服装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应用情况调研报告》。
服装网络零售交易:
——2010年增速111.2%,2011年增速94.7%
——预计到2014年将达5195亿
《调研报告》显示,纺织服装类产品一直是电子商务市场第一大类目,近年来保持快速的发展,尤其是服装网络零售交易表现尤为突出,2010年增速111.2%,2011年增速94.7%。艾瑞咨询集团预计,到2014年服装网络零售交易市场整体规模将达到5195亿,届时在整体网购市场中的占比将保持在27%左右的水平。
据测算,2011年全国纺织服装行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约1.4万亿元,占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23%;其中B-B类交易额约1.1万亿元,占全国B-B电子商务总额的22.5%;网络零售总额2049亿元,占全国网络零售总额的25.6%。
2011年全国纺织服装销售总额(规上企业)约5.4万亿元,服装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4万亿元。据此测算,全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渠道B-B类交易额占传统渠道销售额比例不超过20%;服装网络零售渗透率为14.3%。纺织服装电子商务渠道成为企业开拓市场、增加销售收入的重要途径。
据流通分会统计,中国纺织服装流通领域参与统计的万平米以上专业市场约700家,2011年近80%的市场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电子商务,其中超过400家专业市场通过自建平台为商户提供电子商务服务,2011年电子商务总交易额接近1000亿元,2012年上半年电子商务总交易额约1200亿元,预计全年超过2000亿元。主要原因是2011年到今年上半年,各市场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数量增加,平台提供的电子商务服务更加专业实用,同时受内需不足影响,商户开拓电子商务渠道的积极性增加。
最急需公共服务:技术咨询与人才培训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统计,专业市场中通过自建平台、商户加盟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占45.45%,商户自建品牌网站开展电子商务的有27.27%,借助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的达54.55%。同时,近40%的商户采用了三种电子商务渠道资源组合应用方式。
有些市场或产业集群,如清河与濮院,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专门开辟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集办公、仓储、物流、网货超市、住宿于一体,为商户发展电子商务提供土地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引进专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公司为商户电商应用提供贴身服务。
在当前所提供的电子商务服务方面,技术咨询类的,占70.59%,人才培训类的,占61.76%,这也是当前阶段经营商户“触电”过程中最急需的两类服务。
平台主要收益来源:技术服务费
专业市场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大部分专注于网上批发业务,商户电子商务应用的主要方式是网上展示商品,线下实体店网上选购、交易,线下物流配送。杭州四季青服装网、安徽四季青商城、嘉兴毛衫城等市场在做网上批发业务的同时,与淘宝、京东、天猫等B-C、C-C第三方平台合作,成为这些平台上服装网商的分销平台,直接为网商供货,使产品更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因此,批发平台B-B和网络购物平台B-C、C-C的网上通道打通了,更促进了线上市场的相互融合。
实体市场和企业的支撑,使流通领域的电子商务更加有生命力。
从目前专业市场收费模式看,技术服务费是平台最主要的收益来源,占到62.96%,其次为广告费、会员费,分别占到51.85%、48.15%;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交易费和进场费占到44.44%及14.81%,说明电子商务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平台采取试探性收费。
平台主要服务能力:产品展示与交易
目前,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具备的主要功能是线上产品展示及线上交易,占比均达到88.89%,而功能覆盖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占比最少,占18.52%。电子商务平台基本满足了商户网上展示、网上交易的要求,在线支付基本是第三方提供,解决小批量或者零售业务支付问题。移动终端应用比例不高,但将是未来提高电子商务应用率的有效途径,其在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建设与应用中的出现,说明市场开始关注移动电子商务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为未来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