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蝴蝶效应发酵 成都冲击IT第三极

“在10年前,这里还没有信息通信技术的生态系统,我们是冒着风险进驻成都。”英特尔成都分公司总经理卞成刚如此告诉《外国直接投资(FDI)》(下称FDI)杂志。

    FDI系英国金融时报旗下刊物。在其近期评出的“2011/2012年度亚太十大最佳外商投资战略城市”中,成都进入十强,是唯一上榜的中国内陆城市。如今,卞成刚说,“如果满分是10分,我会给成都打满分。”

    在青年经济学家、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看来,正是从2003年英特尔落户成都后迅速产生“蝴蝶效应”,成都IT产业已经完成了一次精彩的“弯道超车”。“我们还需要从产业崛起、创新发展、开放合作等多个方面做实产业链,做好IT第四极,争取第三极。”汤继强说。

    贝瑞特的选择

    “英特尔在落户成都前,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完全就是‘缺芯少魂没面子’的局面”,汤继强自揭家底。十多年前,从事电子信息和电子商务产业的只是几家“国”字号的企业,成都既缺少芯片制造,也没有相应的软件设计,更缺乏拿得出手的产品。在IC设计、芯片制造等产业中,成都虽然拥有众多科研院校,有研发基地和人才优势,但由于缺乏重大产业项目支撑,缺乏带动产业的龙头企业,产业发展互动效应不足,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而在这一方面,不论财力还是技术都有较高要求,地方政府虽有心扶持,但力有不逮。

    但时任英特尔董事局主席的贝瑞特还是选择落户成都。他的回答道出了其中的原因:成都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出色的教育体系、大量训练有素的员工,更重要的是成都日益优化的投资软环境和较高的文明程度。英特尔的“空降”,成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真正拐点。

    尤其在2008年“5·12”大地震后,贝瑞特按原计划在当年6月访问成都,并表示将在成都继续扩大产能与规模。“我们相信,这场地震绝不会动摇英特尔在成都做大的决心!”如今,在成都主要干道的候车亭灯箱广告上,仍然随处可见这位成都市荣誉市民的笑容。

    从2009年开始,英特尔陆续将其在上海近60%的封测业务产量转移到成都,工厂的规模扩大到3500人以上。其在成都的投资额从2003年的3.75亿美元增加到6亿多美元。目前,全球50%的笔记本电脑所使用的CPU都产自英特尔在成都的工厂,因此英特尔在成都的发展也将对其全球业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卞成刚这样说:“我们目前是英特尔全球布局中芯片组和移动处理器的领先生产基地。英特尔的所有新产品都首先在这里进行测试。”

    “立体构建”产业链条

    “我们发现成都确实硬生生打造了一个完整的IT产业链。”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称。

    在汤继强看来,英特尔西进落户成都,是世界IT产业转移中国西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产业向心力可以在成都产生资金聚集、产业聚集和人才聚集,带动西部高新产业和经济发展,最终在成都形成一个巨大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增长极。”

    事实上,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生产商,英特尔落户成都后迅速产生“蝴蝶效应”,吸纳了国内外有关芯片业上下游企业到成都办厂,包括集成电路设计、研发、芯片封装测试等多个方面。

目前成都已聚集起友尼森、摩托罗拉、爱立信、微软、中芯国际、菲尼克斯、瑞特克斯、美国芯源、达尔科技、安捷伦、诺基亚、阿尔卡特、华为、富士通、飞思卡尔、凌成等中外电子信息产业巨头。成都集成电路产业总投资超过30亿美元,企业近百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伴随着英特尔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高级芯”,成都市开始花大力气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的“魂”:2005年5月,成都市正式提出将软件产业作为全市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发展,在软件产业战略布局规划上,成都高新区成为承载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

    此后,IBM、SAP、诺基亚、埃森哲、DHL、亚马逊、完美时空、赛门铁克、华为等多个软件及服务外包巨头设立的服务外包中心、共享服务中心、开发和运营中心纷纷签约落户,成都正成为承接和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的新高地。

    近几年以来,成都IT产业更是高歌猛进。特别是随着德州仪器、联想、戴尔、富士康、仁宝、纬创等电子巨头西进,形成了巨大的终端制造能力,成都彻底告别了IT产业没有“面子”的时代,向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迈进。

    在汤继强看来,英特尔、戴尔、富士康、联想、仁宝、纬创等为代表的全球领先电脑及信息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商来蓉城,让成都IT产业链不是简单的“垂直整合”能力提高,而更重要的是,还将发挥成都原有的产业基础,加速成都IT产业融入全球产业核心价值链的进程,通过联合开发、技术转移、整合并购,实现全新的“立体构建”,“我们把产业链上下左右延伸、做粗做长,把产业服务半径有效缩短,投资效率、服务环境、服务质量提高,从而使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爬高摘果”冲击第三极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在中共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提出“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全域开放”的“五大兴市战略”。其中,要成功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前提在于先进制造业要先导发展。

    如今成都突出先进制造业的先导地位,选择“高精尖优”的制造业领域作为工业经济的主攻方向,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机械汽车等特色优势产业。

    今年6月底成都高新区正式宣布,将把移动互联网作为高新区未来中长期战略产业的选择。按照规划,到2017年,将力争培育企业上千家、新增创新产业载体超过百万平方米、聚集人才超过10万人,产业规模2000亿元,其中硬件制造收入1500亿元,应用与服务收入过500亿元。

    “对于这个目标,我们是完全有信心实现的,是符合高新区发展环境的。”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傅学坤表示。

    傅学坤的信心来自于当前成都高新区的产业基础。据记者了解,目前在通信设备制造领域,成都已形成高端原材料、芯片封装、元器件制造、模块及子系统制造集成、系统设备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在应用软件及增值服务方面,成都已经聚集了阿尔卡特、爱立信(微博)、摩托罗拉(微博)、华为(微博)等国内外通信龙头企业的研发中心和国腾、迈普等一大批本土企业,软件开发、增值服务、信息安全、网络游戏等领域在全国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认为,成都在产业、人才、市场、金融等方面都有着发展移动互联网的良好基础,但在当前大家一哄而上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概念时,成都应该明确分工、异化竞争。

    “从产业发展上讲,30年来的经济建设,几乎吃尽了中国工业化史上所有低处易摘的果子,包括廉价的土地、巨大的人口红利,以及环境的消耗和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汤继强说,尽管工业化、城市化的机遇仍在,但低垂的果子在不断地消失,作为发展较晚的西部不得不爬高采果。为此,成都以IT为先导率先寻求突破,而现在则是发力移动互联网。

    此外,据经济学人士智库报道称,仅在云计算领域,当地政府就为其建立了三个产业集群,分别是云端服务、软硬件设备生产以及云终端产品制造。成都应该能够实现世界最大云端服务与终端产品制造基地的目标,该产业的价值将达到476亿美元。

    汤继强表示,成都将进一步把产业链做粗做长,冲击中国IT第三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