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跌宕起伏反映目前中国鞋市场增长乏力

曾经的中国本土体育品牌老大李宁(02331.HK)可谓完整地反映了这个行业的跌宕起伏。赶上了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十年,又搭上了北京奥运会这趟快车,顶峰之时在中国的收入甚至赶上了国际巨头耐克。

    但是,幸福来得快去得也快。

    因为定位转型不明、提价时点不当、管理混乱等问题的累积叠加,李宁的排头兵地位最终拱手让人,更重要的是,公司还陷入了业绩及订单大幅下滑、高管动荡、库存高企、定位摇摆、内外夹击等重重困局,何时才能重回巅峰,无人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预测。

    2011年年底收盘时,李宁的股价已跌至6港元/股的低位。投资者在承受股价缩水的同时,迫切地希望知道,李宁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切在2012年3月29日发布的年报中可以找到答案。李宁公司2011年度实现营业总收入89.29亿元,同比下降5.80%;净利润3.86亿元,同比大降65.19%,基本每股收益0.367元。而在2010年,李宁每股收益还高达1.07元。同时,李宁2011年的库存已达到11.3亿元,同比大增40.57%,几乎是2008年的两倍;库存周转天数也由上一年的52天增至73天。

    李宁日前还发出业绩预警,称全年订单额出现下降,预计今年上半年及全年盈利将大幅下降。

    至今,李宁2012年全年订货会均已完成,刚刚结束的第四季度订货金额出现较大跌幅。去年全年净利大减65.2%,至3.86亿元,其盈利下滑程度位居安踏(02020.HK)、361度、特步、匹克(01968.HK)几大本土体育品牌首位。

    为了改善这种困境,李宁曾表示,将持续推进渠道变革,提升二至四线市场零售效率,进一步清理零售端库存,加快现金周转。

    然而,渠道下沉并非只有李宁在做,耐克早在2010年就推出过300元的低价鞋,抢占中低端市场。同时,全球第二大体育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也表示,到2015年将在中国二三线城市开店超过2500家,覆盖1400个城市,其中包括众多人口在5万到50万的小城市。这样比起来,李宁的品牌影响力与价格优势更显黯淡。

    种种原因的叠加,使得李宁的表现略显极端,但这背后却是整个本土体育品牌是否已告别黄金十年的深层次思考。

    因为不仅是李宁,同样处于第一阵营的安踏以及特步、匹克等为代表的中低端大众品牌2011年的存货周转率都处于近年来同期的低水平。

    安踏至去年底库存6.18亿元,今年上半年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同比下跌17%至7.696亿元。在7月结束的2013年第一季度订货会订单金额(按批发价值计算)也同比下降了20%~30%。

    匹克也面临着类似尴尬的遭遇。今年第四季度订货会,鞋类产品和服装类产品下降幅度均为20%至30%。匹克预计今年年底,门店数将减至7000家,降幅在10%左右。

    东兴证券认为,参照服饰行业的生命周期,国内运动服饰处于成熟期的后半段。当前市场已经显现较明显的增长乏力迹象,持续数年的赚钱易时代已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