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餐饮营销静悄悄 餐企宜做“巧”文章
今年8月23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也称“中国情人节”。然而记者节前走访发现,与每年2月14日西方情人节时餐饮市场花样百出的营销活动相比,对待七夕情人节,无论商家的营销力度还是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都明显逊色,很多餐企甚至干脆放弃开展营销活动。有民俗专家指出,对七夕节浅显的理解和运用,是导致这一传统节日遭冷落的根结所在。
餐企:缺少文化符号,“中餐情人套”成本偏高
如今过情人节多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人们对2月14日西方情人节更加熟悉。相比之下,七夕节的味道就淡了很多。
“玫瑰花、巧克力等产品,已经成为西方情人节的一种文化符号,就如同中国人过春节要吃饺子一样。而在七夕节的策划中,除了将牛郎织女的故事体现外,就找不到更时尚的文化符号了,未免显得单调乏味,因此忽略七夕情人节就成了企业和消费者的习惯。”有着多年餐饮营销经验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逢年过节推套餐,已经成为餐饮市场的营销惯例。然而记者走访发现,对于七夕情人节的应景之作“中式双人套餐”,商家和消费者却都不太感冒。
“中式的双人套餐无论怎样搭配,都觉得不是很划算。”消费者范小姐表示。一家过去曾推出过中式双人套、如今又取消的老字号餐厅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中餐的用餐形式与西餐的分餐制不同,策划中式套餐要考虑各种菜品的配比,通常一套双人套餐下来,价格会比西式套餐贵不少,很多消费者感觉不实惠。而对餐企来讲,虽然每道菜的分量略减,但品种依然不少,价格还要往下压。在消费基数不大的情况下,对买卖双方确实都不划算。
专家:定位成熟爱情,七夕节宜做“巧”文章
2006年5月,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6年过去了,七夕节该怎么过似乎仍未找到清晰的定位。
“如今的七夕节一味定位在情人节上,有些片面了。”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书表示,七夕节祝福的应该是已经成熟的爱情,即婚姻。
赵书告诉记者,中国传统意义上有两个情人节,分别是农历的三月初三和农历的七月初七。前者正值四季中的春天,因此是为刚刚萌芽的爱情祈祷和祝福;七夕节则已开始进入秋季,其代表的是成熟和稳重的爱情,更多是祝福老夫老妻或是已经终成眷属的爱情。他认为,今后在商业营销中,应改变七夕节的客户群定位,餐饮企业还应加强节气养生方面的探索。
此外,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民间有吃巧果的习俗。古时候有俗话:“丈夫街上走,妻子一双手”,意思是从男士身上穿的衣服就能看出家中妻子手巧不巧。所以,还有到七夕这天女子借“巧”字乞巧、讨巧之说,希望上天能够赐予精湛的技能。赵书认为,餐企在开发七夕美味的同时,不妨利用七夕节充分展示文化、实操等方面的“巧”技,既推广了企业文化,也培养了潜在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