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子企业:夏普的“大灾难”

 夏普,这家自1912创立的公司,怎么都不会想到2012年,百年纪念之时,会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经营危机:亏损、重组、变卖资产和裁员,已经成为夏普2012年的最大“关键词”。

    深陷泥潭的夏普

    东京8月3日,日本夏普(6753.T)股价周五晨大幅下挫达到30%,终场收低于28%,创下自1976年以来,该公司股价最低水平,市值缩水10亿美元,仅于27.2亿美元。导致这一结果的是,该公司公布的2012年第二季度经营指标保持11年以来的恶化态势:4-6月夏普亏损940亿日圆。远高于市场原预计的估亏损444亿,同时年度业绩指标也从获利200亿日圆,下调到了亏损1000亿日圆。而此前2011年财报显示,夏普报出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年度亏损3760亿日元(约合47亿美元)。

 持续亏损和股价下跌,已经使得夏普的现金流情况不容乐观。夏普8月2日称,其主要往来银行:瑞穗金融集团与三菱UFJ金融集团已准备给予夏普财务支援。但是,银行借款往往只能不从短期资金不足的状况,对于改善夏普长期的融资和经营环境益处有限。业绩持续下滑已经削弱了夏普的财务状况,该公司明年还面临着购回价值2000亿日元可转换债券的压力。夏普的信用违约互换(CDS)利差自2月以来一路扩大,五年期合约目前在历史高位833.3/1000。——这一数据正在成为夏普面临更严峻现金流情况的最直接标志。评级机构标准普尔7月27日称,将日本夏普的长期信贷评级列入可能调降的观察名单,该机构2月时已经将夏普评级调降至BBB+。

    事实上,为了改善现有经营状况夏普已经付出沉重大的努力。夏普正考虑全球裁员5000人,接近全球员工总数的10%。消息称,人员精简方式将包括提前退休,以及计划中的将Sakai LCD工厂所有权售予台湾鸿海精密造成的夏普人员减少。同时,夏普也准备出售位于东京的办公大楼。于夏普此次裁员和卖楼,国内家电行业观察人士罗清启认为只是“缓兵之计”:“裁员和卖楼证明夏普已经快撑不住了。”

    在夏普努力改善自身先进状况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百年夏普一直处于日本家电产业二线地位,只是近十年来在液晶电视上的成功,让其一跃成为全球性的一线行业巨头。这得益于夏普三十余年对液晶技术的执着投入,因此夏普也被成为液晶之父。作为其液晶产业标志性成功的则是全球仅有的一条技术最新先进的10代线液晶面板线。

 而就是在前不久,夏普这条引以为骄傲的面板线,却变了名字。夏普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业务子公司夏普显示器产品公司(Sharp Display Products,SDP)日前已经完成了向台湾鸿海集团转让股权的全部手续。台湾鸿海精密工业(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首席执行官郭台铭的投资公司SIO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向夏普支付了489.6亿日元,夏普向其转让了SDP的97.92万股股权。夏普同时还宣布,SDP的公司名称将在2012年7月17日变更为“Sakai Display Product”。夏普表示,改名是因为与鸿海集团共同运营该公司,所以决定改名。

    也许一个名字的变化对于“经营性”业务并没有什么实质影响。但是,作为液晶之父连自己最先进、最大的液晶工厂的“冠名”都保持不住,这已经足以说明夏普“危机”的紧迫性和深刻程度。

    今年6月份出任夏普总裁的隆奥田硕(Takashi Okuda)在新闻发布会中表示:“如果我们现在不进行重组,夏普就不会有未来。”

 生不逢时的“夏普”

    连续两年的巨额亏损已经成为夏普不能逃避的命运。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很多,但大致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而就外部而言,日元汇率的波动和日本国内消费景气度的下降,当居首位。

    自1998年以来,日本陷入长期通缩。自2001年日本央行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后,日元套息交易在全球盛行。但2007年来,美联储逐步采纳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打破了原有的套息空间,及至今年,美日之间的息差基本收窄为零,原有的借入日元,买入美元的套息交易变得无利可图。同时,金融危机下,日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净债权国的地位正在不断稳固,使得很多投资客选择日元作为“资产避风港”。这使得自07年到现在,以至于未来连三年,日元兑美元都处于升值状态。事实上,日元升值不仅发生在日美之间,也发生在日元和欧元、人民币等主要货币之间。

    日元升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内需市场的拉动作用,第二则是出口市场的阻力作用。而对于大多数巨头性公司而言,出口市场极为重要。

 8月2日,日本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古川元久表示,日本政府不会容忍日元升值,一定会出手应对日元走强。古川元久还表示,预计日本央行将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实现1%的通货膨胀目标,并应对日元走强。17年前,日本通过在外汇交易市场投入创历史纪录的货币来对抗日元升值,日元兑美元汇率在随后的5个月内下降30%。事实上,日本央行在去年10月31日花费了创历史的8.07万亿日元(1030亿美元)使得日元从创历史的每美元兑75.35日元开始下降。日本在去年的外汇干预中抛售了至少14.3万亿日元。

    对于日元汇率变化的未来预期,业界更多还是报以增值的观点。更由于欧美在金融危机下的恢复还没有达到预期,甚至亚洲和欧洲还处在可能恶化的情形之下,使得日元很难抑制升值,或者贬值。

    在日元升值造成夏普出口产品竞争力削弱的同时,其主要竞争对手三星和LG却能得到韩元贬值的“支持”。另一方面,在日本国内市场,夏普也面临强大的市场压力。

据日本媒体报道,今年6月26日下午,日本众议院通过了消费增税法案,这是日本时隔17年再次决定实施大幅增税措施。6月27日,日本三大新闻媒体--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的头条纷纷聚焦消费税法案对日本政党以及日本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法案中提议在2014年4月将消费税提高至8%,在2015年10月提至10%,这将使日本人尤其是中产阶级的负担大大加重。消费税的增加不仅是现任政府的民意大跌,更是直接增加了日本国民的消费成本。

    如果说消费税对夏普日本国内业务的影响还是未知的概念,那么自去年到期的日本国内节能彩电补贴政策,则是直接的影响。此前的补贴使得市场透支严重,导致今年日本国内彩电市场出奇的不景气。日本电子情报技术产业协会7月23日发布报告,1-6月份,日本国内平板彩电的出货量同比锐减69.6%,仅为345万5000台。日本国内平板彩电销量已经连续12个月下滑。自2001年有统计数据以来,日本平板电视一直是处于增长状态,前年同期是这11年中的最高纪录,达1137万1000台,而现在仅为最高值的1/3不到。

    夏普的彩电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国内,其次为中国市场(占其海外销售的4成左右)。日本国内彩电市场萎缩,对于日本彩电企业的打击,以夏普最大:夏普液晶电视最辉煌期曾经占日本液晶销量的三分之一。而从销售额看,日本市场几乎占据整个夏普一般的收入。

    导致今年上半年夏普业绩继续恶化的其他原因还包括,欧美市场的萎靡,中国国内市场的停步不前,夏普最关键的液晶面板制造优势面临来自中国大陆的产能增长的进一步挤压等等——总而言之,这个夏天对于夏普而言,还没有什么像样的“外部性好消息”。

骄傲夏普的“失策”

    但是一个优秀的企业,不应该被外部的原因打到:在日本国内外环境不佳的情况下,日本也有像小松制作所这类业绩猛增的企业。事实上,夏普的堕落,根本原因还在他自己,在他错误的液晶策略。

    历史上,被称作“液晶之父”的夏普曾创造过多个第一:全球第一台彩色液晶电视机、全球第一条六代线、全球第一条八代线、全球第一条十代线、全球最大的108英寸液晶电视等等。公开资料显示,在2002至2007年之间夏普的利润增长了9倍。鼎盛时期,夏普液晶电视在日本的电视机市场占据着绝对领先的位置,并占据全球20%的市场份额。

    但是,这种垂直整合的策略却在最后成为了灾难。一方面,台湾有专注面板制备的企业,另一方面韩国业者的竞争方式是“面板是面板、终端是终端——他们不介意将自己的面板销售给竞争对手(三星甚至是索尼最主要的面板提供商)”。这使得最终的液晶面板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化的、开放的独立组建市场,而不是必须依附于整机品牌的市场。

而夏普过去非常依赖它的垂直整合模式,一体化制造,从设计到生产等各个环节都在企业内部完成,生产成本非常高。夏普强调液晶面板的“高贵血统”,在2012年之前一直坚持不会卖给其他企业,都是仅供自己使用。这形成了一种固步自封的格局:一方面不能利用更广阔的市场内的竞争降低成本(如采购台湾面板,或者在全球其他地区建立面板基地);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夏普面板产业进一步成长,使其三十年对液晶技术的执着所形成的技术成果过度的集中在一个夏普品牌上,并没有实行上游技术能力的经营价值最大化。

    但是,即便如此,这些做法还不至于成为致命性的灾难。事实上,真正压倒夏普的是十代线。夏普企图通过建立十代线,进而继续保持产品技术上的市场优势。但是,十代线却出了问题。

    首先,夏普8代线建成之时,液晶面板业还拥有四成的利润;而09年十代线投产这一数字降低到了7%左右,2011年起至今,液晶面板业只维持在负利润水平。——夏普制定巨额资金需求十代线的策略,并没有很好的把握住液晶面板产业利润规律。

  第二,夏普十代线的优势在于切割60寸以上的彩电产品的成本更低。但是这一级别的彩电市场需求有限,主要集中在商用领域(家庭影院用投影机成本和效果都更具吸引力)。同时,三星等企业的8.5代线也可以切割60寸以上的大尺寸产品。另一方面,夏普虽然创造了用8代线这种高世代线切割苹果IPAD用小尺寸面板的先例,却是建立在苹果这个客户足够大的基础上的:高世代线切割小尺寸会导致单位时间产能几何级数的增加,不利于市场和客户的组织,很可能造成巨额的库存压力。——夏普十代线在产品结构上的灵活性,和市场地位都不慎明智。

    第三,液晶面板业另一个特征是设备成本昂贵,维护费用不低。虽然三星也提出过10代线或者11代线的概念,但是均停留在了纸面上。全球仅有一条十代线,使得十代线的大型设备几乎是夏普专用,这不利于降低设备采购和维护成本。——孤家寡人的局面,夏普很无奈!

    第四,夏普十代线的差能巨大,结合夏普已经有的8代线——夏普10代线投产之际,夏普就已经将其6代线卖给了中电熊猫,进而降低产能——夏普大型电视产能巨大,同时又不肯外售面板,造成了下游市场压力过大,使得世界上最棒的生产线却不得不减产。2011年夏普十代线最低开工率曾降低到5成,今年一季度,其开工率更是跌至谷底,仅为30%。,而液晶板线盈利至少需要7成以上的开工率,甚至很多企业达到8成的开工率都未必能盈利。——产能拖累是夏普的难言之隐。

    第五,技术光环的暗淡。液晶面板产业的高世代线的本质是意味着产品结构的不同,以及同一产品的经济性的不同,而并不意味着根本性的技术产业。夏普十代线对于稳定夏普的技术形象并没有多大意义。尤其是在今日,各个面板企业都已经在很多技术方面炉火纯青,失去技术光环的夏普十代线和夏普彩电必然也意味着失去昔日那种“液晶之父”才有的竞争力。——夏普在10代线上没有能谨慎把握液晶产业的技术发展规律。

    虽然夏普贵为液晶之父,但是却偏偏要把自己固步自封在一个“技术神话”的坟墓里——这是夏普今天在于的困境的最大内在原因。拒绝合作,与盲目的世代线追求,成为夏普巨大的投资黑洞。尤其是十代线,更成压倒夏普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三者插足:有了鸿海的夏普

    十代线成为一种拖累:这一认识,在夏普十代线开工不就后就出现了。标志性的事件是夏普希望索尼能够合作建设这条十代线(可惜的是,当时的索尼也面临经营困难、自己捉襟见肘,更有与三星已有的8代线合作并未破裂,而最终难于成型夏普的美意)。

    2012年,面对11年“难得”的巨额亏损和十代线工厂内液晶面板、硅晶太阳能电池两大项目的不利表现,夏普决定下嫁第三者,全球代工指望,苹果彩电最可能的制造商,台湾鸿海精密。

    今年3月27日,夏普与鸿海在液晶面板与液晶显示器领域达成合作,夏普负责提供技术,鸿海则提供厂房及生产技术方面的支持。鸿海以8.09亿美元入股夏普,持股近9.99%,成为夏普最大的股东。同时,鸿海参股夏普十代线的运营公司"夏普显示器产品"(SDP)37.6%,股比与夏普相同,获得十代线一半产能。而此前,夏普控股十代线97%。

业界分析认为,鸿海可以为夏普十代线带来客户:苹果彩电这个高质量的面板需求者;同时也可以通过此次交易令夏普现金流得到改善。对于鸿海,其旗下面板企业奇美一直与夏普有专利权交易,此次交易,鸿海不仅可以获得夏普的产能,更可以为进一步获得夏普的“技术”打开大门。——因此,对于鸿海的出现,也有人认为是夏普巨亏下引狼入室的无奈之举。

    不过,时隔三个月后,对于鸿海此举交易的意义,业界又有了新的解读。8月3日消息,夏普第二季财报大亏消息发布后,夏普股价重挫28%,以192日元作收。而入股夏普占一成股份的鸿海集团也遭拖累,鸿海重挫3.7%,鸿准(鸿海集团参与夏普投资,除鸿海之外,约有鸿准与鸿准旗下投资公司也参与)打至跌停,奇美电也重挫6.7%。一日之内,鸿海、鸿准加上奇美电,市值就蒸发逾新台币472亿元(15.7亿美元)。

    如按夏普4-6月夏普亏损940亿日圆算,鸿家军一日市值蒸发金额,也直追夏普单季亏损。此外,鸿海3月下旬鸿海以550日元入股的夏普,如以第二季425日元夏普股价计算,鸿海已有新台币64亿元账面损失,如以夏普8月3日失守200日元估算,鸿海集团第三季的账面损失数字,恐将逾百亿台币。——也几乎与夏普二季度亏损额相当。

 另一方面,鸿海投资夏普为夏普提供的全部现金流,也恐怕不足以弥补夏普一个季度的亏损额。如果夏普持续此般光景,十代线的运行还必须有新的资金的注入。鸿海是进一步投入还是选择其他方式解决现有问题,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面对巨额财物损失和市场的不确定性,8月3日,鸿海精密发布公告称,日本夏普已同意鸿海无需履行双方于3月27日达成的投资协议。在鸿海发表声明后第二日,鸿海方面发言人又表示,鸿海与夏普高层建立共识,双方将等待夏普股价平稳后就价格重启谈判。虽然事后,夏普发言人对此进行了否认,但是对于鸿海现在却面临必须保卫“股价”,和投资人权益的选择。而在全球液晶面板产能过剩的背景下,鸿海的谈判话语权无疑是非常之大。

    对鸿海和夏普形成共通拖累的还有另一个“隐形”主角:苹果电视。谣传中的苹果电视是没时候上市一直没有太多准确消息:从今年晚些时候,到2014年的信息都有。苹果是鸿海代工业务的最大客户,鸿海收购夏普面板产业被认为就是为代工苹果电视做准备。苹果电视不上市,也就意味着夏普面板没有买主——在面板业界,夏普面板是属于高端贵族型的,又由于产地位于日本,受到汇率、职工待遇(日本是全球工资最高的国家,劳动力成本高于美国三到四成)等影响,夏普面板的市场竞争力并不佳。即便鸿海是全球第二大彩电代工巨头,也很难帮助其消化产能,更何况鸿海下游旗下的奇美这家专注面板的企业。

    “只有苛刻追求产品品质,以及售价可能极高的苹果才是适合夏普面板的客户”。这是行业的基本共识。事实上,奇美电的面板产能不仅满足鸿海现有代工规模的需求,甚至还在外销的同时有一定的富裕和限产压力。这些因素导致,苹果彩电不来,夏普面板对于鸿海的意义其实不大。

    事实上,鸿海入住夏普更主要的是鸿海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鸿海“应该”不具有挽救夏普的“”国际主义精神。毕竟商场如战场,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之下,鸿海并不是夏普的救星,甚至都不是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如果夏普成为一个没有利益的火坑,相信鸿海会有多远跑多远。

夏普的灾难或者刚刚开始

    液晶技术和液晶产能是支撑起夏普大厦的关键:正是这种产品的流行,使得夏普从二线厂商跃升为全球一线彩电巨头。但是,这种荣誉已经成为过去式。

    2012年中,夏普全球彩电第五的位置已经被另一家新型的面板投资业者取代,他就是拥有华星光电的TCL。同时,中国国内另一家没有面板项目的彩电企业,海信也将有很大几会在全球彩电市场中跃居到夏普之上。这与夏普提出的扩大国际市场销售份额,进而减压面板厂产能压力的目标并不一致。

    就目前全球彩电市场和面板市场的需求而言,依然处于经融危机影响下的空前疲软,甚至负增长状态。夏普解决亏损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产能,尤其是十代线、8代线等面板线的产能。他所能做的要么卖出更多的彩电,要么卖出更多的面板。在鸿海的苹果彩电指望不上的背景下,夏普的面板由于日本制造缺乏市场竞争力,夏普的销售压力是空前的。
  另一个赚钱的方法是卖技术。夏普二手6代线卖给中电熊猫赚了一笔。最近又有出售十代线技术的传闻。且不说国内建设十代线符不符合产业规律、国家能不能批准,就已这一交易可能面临的一年以上,甚至更有的交易过程而言,似乎是“远水解决不了近渴”。

    无法解决巨大产能的销售问题、资金链恶化、融资困难、主要业务中面板和彩电比重过大、缺乏其它重量级支柱业务等等,都还不是夏普面对的最大问题。夏普液晶事业还需面对来自新技术OLED和新从业这产能开出的压力。

    2012年国内华星光电和京东方的8.5代线产能都会全面达产——他们拥有成本优势。同时,京东方还获得了合肥第二条8.5代线建设全,并以开工。三星和LGD在大陆的8.5代线也已经开工,虽然投产期不定,但是对于已经“过剩”的面板业无疑是新的压力。同时,三星、LG、奇美、友达等面板业者都已经向OLED转型和过渡。国内京东方也已经投资开工5.5代的OLED生产线,日本松下也在计划6代OLED生产线。这会使得未来数年全球面板产业竞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再次增加。
 虽然目前夏普自金属氧化物TFT上具有一定的投入领先性,但是继续向OLED投入的市场压力,对于持续亏损、资金状况紧张,以及不想松下那样拥有更多业务门类支撑的状况,必然使得夏普在面板市场的地位日趋落后。如果结合了终端彩电市场,三星、LG的强势,以及大陆品牌在国际市场的成长,大陆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强势(中国市场是夏普彩电最大的海外市场和利润奶牛),夏普的压力是空前。

    在终端上夏普给出的药方是“大”。2012年,夏普新品种增加了80寸级的产品,并计划增加90寸级的产品——大尺寸化可以充分利用十代线的产能和优势,也可以在总销量不慎增长的情况下,改善公司营业额指标。但是,之中单纯追求大的思路,必然会面临“大尺寸”市场规模有限的压力。

    同时,在今年比较热门的智能电视上,夏普的动作不仅落后与三星/LG等韩国品牌、TCL、海信等大陆品牌等宿敌,也不低索尼等日系伙伴。智能电视被认为是未来彩电产业“确定无疑”的发展方向。分析认为夏普有可能在彩电上,再次向智能手机市场错失智能机发展黄金期一样,在智能彩电市场上落后于竞争者。

    总结:

    对于夏普的未来,拥有太多的未知数:鸿海内否竭尽全力的支持夏普,苹果采购大单何时降临,夏普面板项目能够持续保持投资和升级状态,以及夏普电视全球市场销量能否再次雄起都是未知数。从外部而言,日本国内的彩电消费内否回升,日元升值是否能得到抑制,韩元贬值是否结束、夏普主要竞争者的策略能否为夏普留下空间,更是不得而知。所以,现在智能说句纯祝福的话:愿夏普重新找到“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