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浙江“跑路潮” 看金融改革未来之路

海宁向有中国皮都之称,皮革是它的支柱产业。在全国首批发放牌照的64家制革企业名单中,海宁就占了九家。2012年6月份宏昌皮革厂老板的跑路尤为引起行业内外的关注。

    宏昌是海宁市最有实力的五个制革厂之一,是做的比较好的5个制革厂之一。


    事实上,宏昌皮革厂老板黄健的不辞而别,宏昌的倒闭并不是个例,同样是在浙江,近期就有高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跑路”;浙江亿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倒闭停产。几家企业在当地都可谓明星企业。高盛科技有10余家公司,亿达生物还是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深入剖析这些倒下的明星企业,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呢。

    按照宏昌制革的生产规模,每年所需要的流动资金只需要8000万至一个亿,而从海宁市工商局的资料来看,最近几年宏昌年年亏损。沈奕说,财务上做高之后去贷款了,贷款做高,交税做低,都是这样做。如果企业没问题,这样操作很正常。如果稍微弄高一点,也是很正常的。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院的王松齐教授表示,类似于宏昌制革的黄建的民营企业老板,近年来并不少见。他们往往借非正式金融机构的钱,或者借银行的钱,借了钱,投入于短期盈利一些领域,比如说房地产,或者炒其它东西。当短期来钱的投资行为失败时,好多老板就选择跑路。这是中国市场经济早期出现的一种特定的流氓行为。

    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企业主因欠巨额赌债外逃致使企业倒闭。2010年,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仍能实现销售收入34147万元,净利润3425万元,销售利润率为12.2%,经营情况基本正常。但今年年初,由于该公司法人代表黄鹤受国际赌博集团引诱,参与大额赌博,欠下巨额赌资后外逃,造成公司经营整体瘫痪。

    波特曼咖啡企业主因经营不善出走造成相关门店停止经营。波特曼咖啡实际控制人严勤为拥有3家公司,分别经营中餐、西餐、快餐以及橄榄油等多个行业,但自身经营能力不足最终导致企业倒闭。在波特曼咖啡品牌逐渐形成后,严勤为转型扩张开了数十家快餐店,投入大量资金后却没有及时回本,之后他又推出主营海鲜的港尚记酒店,也出现了巨额亏损,同时他又投入资金开出4家卖橄榄油的店,使得自身资金周转越发困难。

    乐清三旗集团经营战线过长又遇内部变动陷入破产境地。近年来,乐清三旗集团除经营电缆及相关上下游产业外,短时间内投资组建了多家子公司,经营范围扩展至塑胶、房地产、酿酒等行业。此外,该企业通过子公司在江苏太仓购买了一个庄园,在江西高安购入一块土地。由于经营的行业过多,投资的战线过长,使得该企业的资金运作顾此失彼,面临极大压力。同时,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层发生纠纷导致管理层变动,再遇原材料价格大幅涨价,最终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难濒临破产。

 那么,为什么在温州老板跑路潮渐熄之际,向来以经营稳健著称的浙北地区,却再次燃起企业破产倒闭、老板跑路的苗头?在老板跑路潮愈演愈烈的背后,民营实体经济究竟遇到了那些难题?其实,民营经济这两年遇到的问题,主要不是订单问题,而是综合成本过高的问题。劳动工资上去了,电费油费上去了,他不赚钱,只能借了钱去炒房子,现在房地产又控制,还是赚不到钱,所以就只好选择跑路。

    宏昌制革倒闭,这家企业并不是因为融资难、企业经营困难等民营企业普遍遇到的问题。相反,正是银行给了“看上去很美”的宏昌大量的贷款,才让企业主有了大量抽逃资金的可能。从这方面来讲,重新审视银行的贷款机制、如何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应该成为金融部门反思的重要环节。

    眼下,温州正在进行金融整改,温州金融改革试点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曾刚表示:第一个是单兵作战,没有考虑和其他之间配合,改革方案本身缺乏这种系统性,可操作性和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第二政策的不稳定性,政策一变,试点可能就停止,不具有可持续性。国家鼓励好多政策,有些政策根据外部形式变化变得很快,这会伤及很多人的利益。然而,温州金融试点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曾刚先生所说的“系统性”、“可持续性”外,我以为,最终决定温州金融改革试点成败的是社会共识能否不断增量、形成强大历史发展合力。这一点诚如温家宝总理前不久在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所说:“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