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写字楼等级划分标准成都落地
日前,全国首个地域性写字楼划分标准在成都实施。铺天盖地的超甲级写字楼、甲级写字楼在该标准出台后或将“被降级”,变成“伪甲级”。更值得关注的是,写字楼项目是持有还是散售成为评定超甲级的重要条件。
事实上,早在2008年3月,成都市就曾出台了《成都商务写字楼等级指导标准》。与之相较,2012年的新标准增加了业权等后期运营管理方面的规定,要求超甲级写字楼业权应为单一业权,只租不售。
新的《成都市商务写字楼等级划分》依照地理位置、业权状态、客户品质、硬件要求和服务要求五大要素,将写字楼划分为超甲级、甲级和乙级三个等级。以此标准来看,很多曾自称“超甲级”写字楼的项目将被挡在门外。记者根据成都写字楼门户网公开数据统计,成都超甲级写字楼项目不超过5个。
阳光新业(成都)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晴认为,该新标准对市场起到了引导作用,“如果能做得足够细,也可以像星级酒店一样引进评级机构,而且这个标准在全国实行也是完全适用。”
新标准暴露“伪甲级”
近两年写字楼与商业零售发展并驾齐驱,迎来爆发式增长,成都各大开发商更是都瞄准了这一市场。但对写字楼等级的评定却一直缺乏统一的标准。
“到目前为止,国家、省、市还没有商务楼宇等级规范标准,但在商务楼宇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开发商随意打出甲级、超甲级、顶级等招牌对外招商和销售,名称不一,硬件配置、软件服务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成都市商务局副局长王建中指出,这影响了成都市商务写字楼行业的整体品牌形象,不利于商务楼宇的健康发展。
而6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标准,除了硬件方面的要求,在运营方面则要求超甲级写字楼业权应为单一业权,只租不售;在客户品质方面要求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以及行业知名企业数量比例不少于50%等。
“满足上述要求的运营部分的软性成本并不比硬件设施成本低,此次划分标准是将写字楼的运营与硬件摆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仲量联行商业部总监张裕鹏如此说。
据了解,成都写字楼中完全持有型的单一业权项目数量极少。成都一门户网数据显示,在热门写字楼TOP20中,记者统计发现,按新标准中对于业权及面积的界定,在假设其他条件均符合的前提下,真正符合超甲级写字楼标准的仅有4个。其中,因产权为出售型物业而不符合超甲级写字楼的有6个,因总建筑面积及单层面积不符合的有4个。“如果按新标准严格评定,可能会出现成都绝大部分写字楼降为乙级的极端情况。”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写字楼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报时效长、经营要求高等特征,如果超甲级写字楼要求整体持有、只租不售,这对于开发商的资金实力是非常大的考验。这无疑提高了超甲级写字楼开发的准入门槛。
那么,开发商是否会为了达到超甲级标准而对物业持有方式做相应改变呢?对此,张晴认为,这与各个企业的操盘方向是有关系的,有的写字楼最初确定的战略就是整体持有,而有的就是散售,这些都是前期已做好的工作,对于已建及在建的项目来讲,后期调整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于拿地未建的写字楼项目在规划中将有指导意义。
空置高企风险堪忧
此前,成都商业地产市场过剩与泡沫传闻已不绝于耳。据估算,今年成都将会有超过18万平方米甲级写字楼集中放量,届时成都甲级写字楼的存量将为现有量的两倍。而成都写字楼市场自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销售迟缓,成交量始终在低位徘徊。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今年第一季度末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已达23.1%,第二季度空置率亦在大体量新增供应的推动下继续攀升。
为引导市场走向规范化,最大程度降低市场风险,相关部门集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商业综合体及写字楼的规范性政策,“本次新规并不是要抑制写字楼市场的投资,而是为了引导投资的多形态发展。一个良好健康的市场应当有多元的投资渠道。”张裕鹏认为。
由于新规中的超甲级写字楼要求单一业权,投资者将不再能进入超甲级写字楼投资市场。事实上,国外的写字楼投资除了直接买卖外还有许多其他方式,“对于小额投资者来说,还有股票、私募基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方式。”张裕鹏告诉记者,特别是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而在我国由于发展时限等原因,投资渠道还不够规范,随着市场的自发探索和不断调整,相应的规范也会配套跟进。
然而,新标准也并不完美。在张晴看来,其内容还比较粗犷,不够细化,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其实,写字楼等级标准可以参考旅游局制定的星级酒店标准,非常细化,一个星级标准有上百项要求,每一项又有很多分项,据此打分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