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业需改变模式 学会借鉴购物中心理念

6月武汉中商百货转型,3月上海第一百货淮海店停业,去年年底北京太平洋百货撤店。如今,想吃百货业这碗“饭”举步维艰。2012年伊始,零售业销售就受到客观经济环境严重影响。而以经营非生活必需品为主的百货业更是首当其冲。

百货店,这个曾经以满足消费者购物为主要目标的传统业态,正在逐渐离我们远去。

百货业销售持续下滑

武汉中商集团发布公告称,中商广场的调整和装修改造会给集团当期经营带来不利的影响,但面对城市开发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消费方式的不断提高,中商百货的模式升级依旧刻不容缓。

今年,国家商务部通报2012年一季度流通领域运行情况时表示:零售业销售增速放缓明显。一季度,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6%,增速比上年同期放缓6.9个百分点,回落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由于百货业经营以珠宝、化妆品、服饰、家电等非生活必需品为主,在零售业普遍业绩惨淡的背景下,百货业更为显著。

“从内因上分析,首当其冲的就是百货店业态老化问题,传统的百货店经营模式与现代人的消费方式、理念、习惯不匹配。其次,新都市生活形态的崛起。百货店大多地处市中心,随着城市化的脚步,大量人口往郊区移动,新城区的建立带动了新兴的购物场所,例如购物中心、大型的超市、商业街等其他业态,削弱了百货业的竞争力。再次,电子商务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们乐于接受灵活便捷的购物手段。”王先庆继续介绍:“从外因方面考虑,第一,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处于不景气的状态,制造业整体也处于低迷期。第二,物价水平持续走高,消费动力不足。”

经济形势不景气,消费者信心不足,自然会捂紧手中“钱袋子”。另外,在销售放缓的同时,人力、房租等成本上涨成为考验百货企业的另一重压力。与去年同期相比,人工费用上涨20%,再加上水电、房租等成本增加,整体的企业经营成本上涨幅度在20%—30%左右。

百货店需改变

百货商店曾经是购物便利的灯塔,但现在却沦为繁琐且有时令人沮丧的购物场所。进化论有一个简单又正确的概念:要么适应环境,要么灭绝。在只有强者才能生存的竞争环境中,百货商店的管理者必须深思熟虑,抓住每一个收复失地的机会。

武汉中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海认为,目前整个国内百货业处于疲软的态势,百货店要甩开代理商,就要逐渐淡化传统的联营方式,通过“直营”来掌握商品定价权,同时提高毛利率,减少中间流通环节,这样可以使商品采购成本下降10%到30%,为消费者带来实惠。

此外,王先庆提醒百货店应积极地把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结合起来。传统百货进军电商优势明显,一方面有供应商资源,另一方面拥有多年积累的品牌优势和零售管理经验。随着网购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庞大,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大势所趋,百货公司作为传统零售行业,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尽管电商领域表现暂时还不佳,电子商务业务仍是百货企业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首选。

面对内忧外患,百货业大浪淘沙在即。百货商店要抓住这最后一搏的生存机会,在一切变得太迟之前,重新夺回应得的市场份额。

百货店要学会借鉴

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百货店的商品通常价格昂贵,创新性不足,服务及产品都很普通。相比百货业的状态萎靡,快速崛起的购物中心、品牌专卖店成为最大赢家。消费者更偏向去购物中心、专卖店寻找特定的产品及服务。

购物中心抓住了“买、吃、玩”三位一体的理念,实行一次性购足的方式,多种消费目的的整合及其相互之间的促进,再加上购物中心的便利性、综合性、舒适性适应了消费行为的转变,自然能吸引不同需求的大量客流。

专卖店则通过瞄准并迎合清晰界定的细分市场,改善运营并提高效率,从而从百货商店手中抢走大笔市场份额。很多专卖店都具备相当的技巧,可以提供最新款式的商品,并采用先进的库存管理系统来加快商品上架的速度。

如今,越来越多的百货店趋于购物中心、专卖店化,他们瞄准细分市场,不再是满足所有人购物需求的场所,而是根据自己最擅长的客户类型重新确定的目标市场,从而区别于其它百货店。在美国,梅西百货定位于相对年轻的购物人群。它把一些店铺改造成更加现代、时髦的商店,以更低价格提供优质的自有品牌商品。目前它正面向青少年促销“This is It”品牌,并开通了互动式网站,访客可以从网站下载音乐,观看最新流行趋势,了解名人的最新独家消息。

百货业面对新的竞争环境,若要生存下来,应吸收购物中心、专卖店等新型业态的优势,从销售方式入手,通过改善商品陈列等方式,创建特色、差异化的主题百货店,提高店铺体验。另外大幅提高执行力,提高供应链效率,这一点在服装领域极为重要,因为,时尚潮流是捉摸不定的,常常会导致降价(源于库存过量)或脱销(源于库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