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商对H&M、ZARA趋之若鹜并非无因
在广东甚至国内难得一见的H&M、ZARA,不久前组织的北欧商业考察之旅中,却发现是北欧人最最常见的消费场所,店铺几乎随处可见,其在北欧的普及程度堪与广州街头国美、苏宁,或者麦当劳、肯德基相比。看到在北欧如此普通的专卖店品牌,现在却成为了天河城、正佳广场、中华广场、万菱汇等城中购物中心大佬们争相引进的牌子,在招揽了ZARA后还忙不迭地到处宣传“广州首家ZARA花落万菱汇”,想想真觉得有些可笑。
国内商业地产商对H&M、ZARA趋之若鹜并非无因,其惊人的单店销售额足以让发展商们两眼发光地追随着他们的身影。据说,H&M在上海的单店最高日销售额甚至达到了400万,白花花的银子让发展商们视其为招财进宝的“神像”,请到了这尊“神”,仿佛就能将场子带旺起来。
在北欧,H&M、ZARA几乎都以单门独户的形式开店,面积较大,通常设有两层,大的甚至有三层。在购物中心开店的极为少数,即使开在购物中心,也是作为次主力店。而在中国,H&M、ZARA则成了“被宠坏的小孩”,不仅有众多购物中心争相邀请,还“好吃好喝”地伺候着降租甚至零租金,出装修费,改商场动线、门面,拿出最好的位置,因而,他们反倒乐观其成,不大愿意费劲地四处找街铺。
国内商业地产商如此过分溺爱H&M、ZARA们,其实给购物中心的后续经营埋下定时炸弹:不惜委曲求全给出吐血的进场条件,总有一天难保不会结出“交恶之花”;这类品类杀手,会大大挤压场内同类租户的生存空间,可能是旺了一家损了百家,而生意最旺的这家反倒是租金贡献最少的,这也是国外购物中心为何较少见到H &M、ZARA们身影的原因。
因此,大可不必视H&M、ZARA们为神,所谓“请神不易送神更难”!宜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这些所谓的国际知名品牌,得之,我幸,不得,由他。